科学管理原理:理论反思与现实批判

作 者:

作者简介:
李新春(1962- ),男,安徽桐城人,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战略管理、创业管理和家族企业管理,E-mail:mnslxc@mail.sysu.edu.cn,广州 510275;胡晓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广州 510450

原文出处:
管理学报

内容提要:

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发表100年来,科学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得到不断发展和创新。无论《原理》作为一种思想体系或管理哲学,还是对制度经济学的推进,以及作为现代管理理论的发轫,其理论和技术的生命力都不容忽视。由此,探讨泰勒科学管理的本质所在,揭示科学管理在过去100年对人类组织管理行为的深刻影响,批判性地分析我国科学管理的思想传播和实践过程显得十分重要。故提出一个核心观点:科学管理原理是科学精神在人类管理行为上的反映,是现代产业文明的哲学基础和行动原则。重新发现和挖掘泰勒管理哲学和技术的现实意义在于坚定管理理论和实践创新的科学精神,这对中国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与创新具有方向性价值。


期刊代号:F31
分类名称:企业管理研究
复印期号:2012 年 07 期

字号:

      20世纪是人类以科学精神和控制人类行为追求完美管理效率的时代,由此开启了通往现代大工业体系和大型企业组织的大门。这一切都毫无疑义地以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1](简称《原理》)作为起始点,可以说,《原理》是启动这个时代的一把钥匙。站在《原理》最初出版的1911年,人类正从历史上漫长的工匠控制的作坊式生产,大踏步地走向现代工业体系,这其中,除了石油和煤炭等能源和技术革命的因素之外,重要的还在于生产组织和生产方式的变革。科学管理正是推动这个革命性发展的一个重要力量。《原理》作为一种思想体系或产业哲学以及作为提升效率减少资源浪费的管理实践的科学归纳和总结,宣告了人类组织管理行为告别了传统的经验主义和个人权威控制的低效率和内在固有的冲突不和谐局面,而用科学精神统治工业时代的生产和劳动关系。在社会学家强调泰勒主义深化劳动分工和行为控制等特征的视角下,科学管理原理的实质不仅在于分工效率,更重要的是,科学精神和理性的力量开始统治组织管理行为。一个以规模、效率、创新以及和谐发展为主旨的现代企业,正是从泰勒的科学管理运动开始扬帆远征的。

      历史上,很少有理论家如泰勒一样受到人们持续的关注和批评,其中很多批评者对科学管理原理知之甚少[2]。在今天,管理学者对科学管理这个概念仍然持有怀疑态度,在管理作为科学还是艺术的态度上摇摆不定。一方面,诸如杜鲁克等一批管理学家高度评价泰勒科学管理的贡献①;另一方面,人们除了在管理思想史的著作中谈到泰勒及其同事的科学管理原理及其工业推广外,在今天的管理学教科书中,很少见到关于泰勒科学管理原理的内容。人们忽视泰勒的思想,批评泰勒当时所谓科学管理研究工具(如任务研究、工时动作研究等)的幼稚和缺乏科学严谨性[3],但不否认泰勒作为科学管理之父②及其思想的伟大。在工商管理实业界,也并不是普遍认同科学管理原理,尤其是工会的敌对情绪。与理论界的发展相似,工商管理实践者也很少给予科学管理原理应有的礼遇和评价。在这本伟大的著作诞生100年后的今天,完全有必要重新审视自泰勒以来科学管理思想的发展和行动轨迹,重新去发现蕴含在泰勒朴素的管理哲学和实践之中的光辉。中国在《原理》第1版出版不久即被民族工业家作为“软技术”[4]引入国内并加以实践推广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然而,其后的战争和计划经济中断了这一进程。改革开放后,企业管理更多的是带着泰勒一个世纪前就予以批判的经验主义特征,由此对管理的科学性质的忽视不仅严重地阻碍了管理思想和实践的进步,也严重地制约了企业的效率、质量和创新的发展。一定意义上,我们需要对科学管理原理进行重新补课。本研究在《原理》作为科学管理的根本意义上,从4个方面展开对这一严肃主题的探讨:①回顾科学管理作为现代产业哲学和工厂管理的管理思想和技术,梳理继往文献对泰勒的研究及其批评;②试图厘清泰勒科学管理思想的本质,这是对待科学管理问题的出发点;③探讨科学管理原理对当代管理实践的意义;④回到中国当今的管理实践,分析科学管理原理对我国管理创新和企业发展的意义。

      1 作为现代工业哲学和工厂管理的《原理》:辩护与批评

      要准确理解泰勒提出的科学管理原理,需要回到当时的时代。当时面对的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问题是工业革命早期的工厂管理,资本主义正在经历从传统的家庭作坊式生产向现代工业体系的大转型,但这个转型并非自发完成,其中有着一系列的管理问题(包括社会管理和行政管理)需要解决,工业革命孕育和发展出一批大型企业组织,规模经济成为竞争的重要战略方向。通往规模经济的道路崎岖,正如雷恩[5]50所指出的:“新兴的工厂体制提出了不同以往的管理问题。教会能够组织和管理其财产,是因为教义以及忠诚信徒的虔诚;军队能够通过一种严格的等级纪律和权威来控制大量人员;政府官僚机构能够在无需面对竞争或获得利润的情况下运转。但是,新工厂体制下的管理者无法使用上述任何一种办法来确保各种资源的合理使用和配置。”在新工厂体制下,劳动力的管理成为关键性的任务,习惯于家庭和乡村生活的工人,对工厂体制和权力结构较为普遍地存在反感或进行对抗(如泰勒指出的“磨洋工”),缺乏熟练工人和纪律约束是最为棘手的管理问题。

      弗雷德雷克·温斯洛·泰勒(1856-1915年)出生于美国工业革命迅速发展的时代。1840年,美国第一条铁路开通,同时也昭示着现代公司制度的建立[6,7],同时,钢铁、纺织、机械制造等现代产业都在吸引成千上万的农民和海外移民告别乡村进入工厂工作。泰勒学习和成长的年代是一个工业上新旧交替的时代:一方面,传统的古典教育和学徒制度仍然主导着社会;另一方面,新的工业体系从教育、职业培训和工厂制度等形式改变传统社会。受一些特殊原因的影响,泰勒进入费城的恩特普里斯水压工厂做了4年的学徒工,直到1878年,他到米德维尔钢铁公司做了一名工人[5]142,泰勒努力工作,在短短6年的时间内,从一名普通工人晋升为机工、班组长、工长,最后成为总工程师。通过实践,泰勒观察到当时工厂制存在的诸多问题,尤其对计件工资制度和“磨洋工”问题有了深刻认识[8]。由此,他总结和创新出一套系统的科学管理方法——时间和动作研究、激励支付计划、工作标准以及其他的一些发明。他将这些看成是一种新的“科学”,可以成本更低地、更有效地生产[8]。

      如何认识泰勒科学管理的创新思想或技术,一直存在争议。显然,泰勒在不少方面并不是孤立的独行者,在他之前,有着对改善工厂管理的许多先行者的思考和实践,如雷恩[5]在他的重要教科书中所列举的早期工厂中的管理先驱如欧文、巴比奇和尤尔等。在两个方面泰勒是当之无愧的科学管理之父:①系统和严格地基于科学分析和实验基础,摒弃非科学的经验主义的和非理性化的管理;②不仅考虑到商业上的利益最大化,而且将和谐与组织冲突问题纳入其管理技术体系的中心位置,从而赋予《原理》道德伦理价值。与过去传统的管理方式相比,泰勒提出的4条基本原则明确地给出了科学管理的新“范式”,这4条基本原则也被认为是泰勒科学管理原理最为简约的表述:①提出工人操作的每一动作的科学方法,以代替过去单凭经验从事的方法;②科学地挑选工人,并进行培训和教育,使之成长成才,不像过去那样由工人选择各自的工作,并各尽其能地进行自我培训;③与工人密切合作,以确保所有工作都按照所制定的科学原则行事;④管理者与工人的工作和职责几乎是均分的,管理者应该承担起那些自身比工人更胜任的工作。在过去,管理者把几乎所有的工作和大部分职责都推给了工人[2]。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