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实践的管理核心命题的重新思考

作 者:

作者简介:
齐善鸿(1963- ),男,河北沧州人,南开大学商学院公司治理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教育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管理创新研究中心主任,研究方向为管理创新、国学与管理哲学、旅游管理学,E-mail:christ@nankai.edu.cn,天津 300071

原文出处:
管理学报

内容提要:

从实践的视角出发,对目前我国管理学研究存在的问题,对管理学的一些核心命题如企业的性质、管理的本质、制度的本质、人的本质、人的精神性以及企业家和研究者关系等进行了反思,并对管理的核心命题进行了重新界定,希望能够引起理论界和实践界的关注与思考。


期刊代号:F31
分类名称:企业管理研究
复印期号:2012 年 06 期

字号:

      从1915年开始,中国留学生杨栓、穆湘玥等人便开始从美国向我国引进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直到现在已经过去将近百年。在这百年的时间里,因为诸多原因,我们学习西方的科学管理进程发生了长时间的中断。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管理科学才进入重建阶段,开始系统地学习和引进西方的管理科学[1]。1996年,朱镕基总理做了“管理科学、兴国之道”的讲话之后,我国又掀起了全面学习美国、日本和欧洲国家的现代管理科学的高潮,对西方的管理理论、方法和技术以及管理科学研究范式等进行全面的引进、消化和吸收[2]。近几十年来,我国的管理科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不仅大量引进、消化和吸收了西方的管理科学思想,而且在研究范式等方面也逐渐与西方接轨,在很多方面甚至取得了创新性的发展。同时,近些年来,结合中国本土管理实践的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也不断涌现,基于中国文化和本土管理实践的中国管理模式的研究也日益得到重视,并取得初步成果。这是让我们管理学研究者感到欣慰的地方。

      任何理论在其应用和发展过程中都必然会经历一个“实践、检验和反思”的过程。就管理学理论而言,改革开放后我们引进国外的管理知识体系已经30多年,取得了很多成功的经验,也涌现出一批优秀的管理学家和管理学成果。值得注意的是,这30年来现实中出现了很多管理问题或新的现象,与已有的管理学命题发生了冲突,或者现有的管理学基本理论无法有效地解释实践中的管理现象,这在实践中已经成为很突出的问题。任何一个学科的进步,都有赖于自身进行反思的能力,管理学也不例外。鉴于此,我们不能满足于简单地局限于一些细枝末梢上做思考,而是要回到管理学的一些核心命题上进行反思,从而在根源上寻求解决或解释问题的答案。正如郭重庆院士①指出的那样,“中国管理学界的历史使命应是发现规律,解释现象,指导实践。要有质疑的精神,因为质疑是科学家最宝贵的精神,要反思、批判,不要趋炎附势、循规蹈矩。”为了探索有效地解决或解释现实问题或现象的答案,我们从实践的视角出发,对目前管理学研究面临的困惑和管理学的一些核心命题面临的现实矛盾做一个初步的反思,对现实中的一些问题的回答和解决做些初步探索。

      1 研究困惑:管理学研究现状的反思

      (1)管理理论在不断丰富,现实的问题却依然突出 毋庸置疑,近些年来我国的管理理论研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管理理论的研究范式也在发生一些转变。在管理理论研究方面,出现了大量的管理学论文和著作,它们从不同的视角探究管理学的规律或者解释管理学的现象,这无疑极大地丰富了管理理论,促进了管理学在中国的发展,也对管理实践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然而,令我们不安的是,现实的很多管理者还在重复着西方100多年前实行的“胡萝卜加大棒”式的管理,将工作中的人们变成了工业链条上的一个个工具,成了制度束缚下的奴隶,人的身心和价值观在慢慢地扭曲。如富士康员工跳楼等,就给了我们这样的例证,尽管这一现象背后还可能存在其他原因。还有一些中小企业,甚至包括一些大企业,它们为了追求股东的利益,实现企业的经营指标,不惜侵害消费者的身体健康,不惜践踏法律的尊严,甚至不顾消费者的生命安全。这几年出现的大量食品安全、交通安全事故和企业家道德丑闻等就是佐证。这些类似的问题,不禁让我们管理学研究者扪心自问:管理理论在不断丰富,理论多了、书籍多了、论文多了,那为什么这些问题依然非常突出,我们除了把原因归咎于社会、归结为环境的不断变化之外,能不能从管理学自身上也寻找一些原因呢?是不是我们对企业、对管理、对人性等一些基本的管理学命题的理解存在着一定的误区,因而对现实产生了错误的导向呢?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2)管理学研究缺少对管理核心命题的反思 纵观管理科学发展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管理学的一些核心命题,比如人性是什么,管理的本质是什么,企业的性质是什么,等等,急需我们基于中国情境重新进行解读和界定。虽然一些研究对此类问题有所触及,但总体而言,管理学研究对核心命题的反思并不充分,很多时候我们被动地接受西方的观点多,而对问题本身的深入剖析、反思却不够。例如在人性观上,人性最后成了复杂人,最终变得扑朔迷离,这种没有抓住人性本质的命题对管理实践没有太大的积极意义。在管理的本质为什么是服务这一个重要问题上,我们似乎也没有给予系统且深入的揭示,这正是现代的很多管理理论无法有效地解释或者指导管理实践的原因之一。在企业的性质上,企业一直被界定为经济组织,然而现实中很多企业却超越了经济利益,追求精神的价值,例如一些社会企业和社会企业家的涌现等等。旧的问题、新的现象、新的困惑,这些都在向我们伸出邀请之手,让我们回到管理学的一些核心命题上进行重新反思,从而在管理的“根目录”上,而不是在细枝末梢上找到回答或解决现实问题的答案。

      (3)管理理论研究与管理实践存在两张皮的现象 我们提出上面两个问题,并不是想谴责管理理论研究者,否定理论研究者做的贡献。恰恰需要强调的是,中国管理科学近几十年的发展,凝聚了大批管理学专家和学者的智慧与心血,管理学专家和学者们无论是在引进西方管理理论、管理学研究范式,还是在管理学本土化研究和实际应用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上面的问题是客观存在的,而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并不能归咎于某一位、几位、几十位、几百位甚至更多的学者。导致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多年以来管理理论研究与管理实践的结合并不是十分紧密,存在两张皮现象,也就是管理理论研究对实践的关注不够,研究成果本身难以有效地指导管理实践。当然,有学者认为,管理理论和实践本来就是两套不同的语言体系,管理理论研究有自己的语言体系,并不一定需要实践者能够理解。这听起来似乎有一定道理,可是仔细品味一下,如果这样研究的话,那么研究的价值又该如何评价?难道就是以发表论文数量的多少和论文发表期刊级别的高低为评价标准,而不问论文的实践价值吗?如果那样的话,研究者的人生意义岂不就是大约等同于发表论文的数量了吗?如果这样的话,评价文章质量的标准就变得非常重要。如果论文质量的评价标准出了错误,岂不是无法客观地反映研究者的能力,或者让一些做了重要贡献的人无法得到认可?诸如此类的一些问题都促使我们反思现在的管理理论研究存在的问题,促使我们思考管理理论研究与管理实践到底应该如何建立有效的链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