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的提出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日益成为各类组织的战略性资源。如何在激烈的人才争夺战中保留住核心员工,进而提高组织的核心竞争力,是每一位管理者关心的问题。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对离职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组织承诺是继工作满意度之后,另一个预测员工离职的重要指标。另外,不论工作层次、年龄、资历,员工的组织承诺与工作绩效之间都存在显著正相关(Mathieu & Zajac,1990; Riketta,2002)。 要想提高员工的组织承诺,就有必要了解员工的组织承诺是怎么形成的,其内在的心理机制是什么。根据社会交换理论的思想,组织为员工提供理想的工作环境,员工就容易形成对组织的忠诚。组织承诺与理想的工作环境呈正相关,与不理想的工作环境呈负相关(Eisenberger,Huntington,Hutchison & Sowa,1986)。在此基础上,研究者们分别提出了员工—组织匹配模型、期望满足模型、因果归因模型、组织公平模型、组织支持模型、回顾性文饰作用模型等(刘小平,2000)。但是,这些模型只是利用社会交换理论的思想,探讨了各种变量与组织承诺之间的关系,并没有解释员工的组织承诺是如何逐步形成、发展的,组织承诺的形成过程仍然是一个“黑箱”。 如果把员工—组织关系看成是员工与组织之间建立的一种社会交换关系,组织承诺就是这种交换关系建立后员工的心理感受。员工—组织关系的建立,就是员工以个体的劳动和对组织的忠诚来换取组织给予的报酬,员工与组织的这种交换关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都是存在的,员工—组织交换关系的建立过程就是一种社会交换关系的形成过程(Rhoades & Eisenberger,2002)。要了解组织承诺的形成过程,就需要把它建立在社会交换过程的基础上。 根据社会交换理论,在交换关系建立的过程中存在着不确定性和风险,个体会对交换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和风险进行评估(Blau,1964)。风险评估是人们建立各种社会交换关系的起始点,风险评估结果直接影响人们对交换关系的态度和行为(Molm,Takahashi & Peterson,2000)。研究者们除了从经济学视角来研究交换过程中的风险外,也从心理学视角来研究交换过程中的风险,并取得了一些有别于经济学的研究成果(Slovic,1987)。在激发和维持社会交换关系的过程中,另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信任。在过去10多年来,信任被很多经济学、心理学研究者用来探讨社会交换关系中的个体、群体或组织之间的行为(Das & Teng,2004; Colquitt,Scott & Lepine,2007)。 不同学科在研究社会交换关系时,实际关注的重点放在了社会交换过程的不同环节。经济学研究者比较注重社会交换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和风险评估,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合作行为;而心理学研究者虽然也研究风险认知,但比较注重社会交换过程中双方的心理感受,例如信任和承诺(Scott,1987; Lopes,1994; Neves & Caetano,2006)。如果能把经济学和心理学研究社会交换关系的成果综合起来,把风险认知作为研究员工与组织建立社会交换关系的起始点,把组织信任作为激发和维持社会交换关系的关键要素,通过研究交换过程中的风险认知、组织信任与组织承诺之间的关系,就有可能比较完整地揭示组织承诺发展过程的内在机制。 另外,在工作背景下,领导常常被员工看成是组织或部门的代理人,虽然组织承诺反映的是员工与组织的社会交换关系,但领导在员工—组织关系的形成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领导—成员交换理论的研究结果证明,领导—成员关系直接影响员工组织承诺(Liden,Sparrowe & Wayne,1997),领导—成员交换关系的质量与成员的组织承诺呈显著正相关(Major,Kozlowski,Chao & Gardner,1995),上述研究都说明了领导在员工—组织关系形成过程中的地位和影响。有研究表明:60%~75%的员工认为在他们的日常工作中,最大的压力来自于直接领导(Kaiser,Hogan & Craig,2008)。因此,有必要探讨领导的管理风格和行为对员工组织承诺形成的影响。 本研究就是把经济学和心理学两个不同学科的研究成果结合起来,选取社会交换过程中的风险认知、组织信任等关键要素纳入到员工组织承诺的形成、发展过程中来,建立一个基于社会交换过程的组织承诺形成过程模型。同时,把领导作为外部的关键要素,探讨在工作情景下领导的管理风格和行为对员工组织承诺形成的影响。这样对内部机制和外部影响两个方面的效应同时进行分析,使人们对组织承诺的形成过程有一个更全面的理解。 二、文献回顾及研究假设 (一)组织承诺与社会交换理论 承诺(commitment)是形成稳定社会结构的基础,在不同领域都有研究。承诺通常被定义为在社会交换过程中个体与其他实体之间形成的一种固定联结,其他实体可能是另一个个体、群体、组织、或一种交换关系。这种联结形成后,可以抵御个体追逐其他更优实体,以避免使目前的结构联结不稳定。即使目前的关系不是最优的,也不愿意考虑其他的选择(Blau,1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