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责任国际标准ISO 26000在中国的“合意性”研究

作者简介:
李伟阳(1973-),男,浙江东阳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高级会计师,经济学硕士,研究领域是企业社会责任,E-mail:weiyang-li@sgcc.com.cn,北京 100836;肖红军(1977-),男,湖南郴州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管理学博士,研究领域是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成长,E-mail:xiaohjxiaohj@hotmail.com,北京 100836;王欣(1982-),女,北京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管理学博士,研究领域是企业创新与企业制度,E-mail:wangxin_1031@163.com,北京 100836

原文出处:
经济管理

内容提要:

国际标准组织(ISO)制定和发布的全球首个社会责任国际标准ISO 26000,开启了世界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新纪元。对中国而言,ISO 26000是一把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双刃剑”,同时也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了解和面对的重要标准。ISO 26000在中国特定情境下是否适用?在应用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是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在剖析ISO 26000的社会责任观、内容结构与基本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对中国八家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所有制的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发现,除个别社会责任问题以外,ISO 26000的逻辑结构和具体内容总体上适用于中国企业,并且具有在中国情境下推广应用的可行性。为使其更好地指导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实践,本文针对标准的推广应用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期刊代号:F31
分类名称:企业管理研究
复印期号:2012 年 01 期

字号:

      一、引言

      20世纪中后期以来,由于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新一轮科技革命产生的重大变革,企业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影响也日益加深,企业社会责任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并由此引发了一场新的企业革命,即从“传统企业”向“社会责任型企业”转变的国际社会责任运动。这一运动最初起源于关注消费者权益的消费者运动,随后扩展到保护环境、保障人权、消除贫困、遏制腐败、创造社会公平、缩小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间劳工待遇等诸多领域,成为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思潮。在多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国际社会责任运动的范围逐渐扩大、影响不断增强,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也开始融入其中。随着企业社会责任演变成一项全球性议题,如何在世界各国之间达成基本共识,成为进一步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此背景下,2010年11月1日,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向全球正式发布了首个社会责任国际标准即ISO 26000。ISO 26000从研究立项至正式发布历时近10年,来自99个国家和地区、42个国际组织的450名社会责任领域的专家参与其中,可谓是制定周期最长、参与国家和地区最多、参与人员最多的一项国际标准。相对于当前国际上已有的400多项社会责任相关标准、规范及倡议而言,ISO 26000具有对社会责任内涵理解的全面性、在国际社会的权威性、适用组织的广泛性等优势,它不仅是包容性强的集大成者,更是ISO在社会道德领域标准化的首次突破(孙继荣,2010)。它标志着世界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甚至是世界经济社会发展,正式迈向了新的阶段,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的里程碑。

      对中国而言,ISO 26000是一把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双刃剑”。一方面,参与ISO 26000的制定过程,有助于推进中国社会责任领域的理论研究。同时,ISO 26000对中国企业既是有益的指导,又能施加一定的压力,有利于增强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指导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实践,对于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中国大多数企业目前尚处于国际制造产业链中的低端环节,并且中国在国际标准制定过程中的话语权相对较弱,ISO 26000有可能对中国企业形成新的贸易壁垒,削弱其国际竞争力。无论是机遇也好,挑战也罢,面对引起国际社会划时代革命的ISO 26000,我们必须加以充分重视和深入剖析,并将其转变为适用于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标准体系,才能化阻力为助力,发挥其现实指导作用。这也是中国政府对ISO 26000所持的基本态度。正是基于这一目的,本文从简要剖析ISO 26000的社会责任观、内容结构、基本特征出发,通过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方法,探讨ISO 26000在中国特定情境下的合意性,并根据研究结论提出该项标准在中国应用的建议。

      二、ISO 26000的社会责任观、内容结构与基本特征

      1、ISO 26000的社会责任观

      社会责任是ISO 26000的最重要和最主要的术语,也是影响ISO 26000标准主要内容的核心概念;是ISO 26000标准制定过程中理解最不一致,争吵最为激烈的内容之一,也是正式发布的标准内容中最不容易理解的部分(李伟阳,2010)。按照ISO 26000的定义,社会责任是指组织通过透明和道德的行为,为其决策和活动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而承担的责任。这些行为包括:(1)致力于可持续发展,包括健康和社会福祉;(2)考虑利益相关方的期望;(3)遵守适用的法律,并符合国际行为规范;(4)融入整个组织,并在其关系中得到践行(ISO,2010)。其中,“活动”包括产品、服务和过程;“关系”是指组织在其影响范围内的活动。“影响范围”是指政治、合同、经济或其他关系的范围/程度,通过这些关系组织有能力影响个人或其他组织的决策和活动。

      由这一定义可以看到,社会责任本质上是组织为其决策和活动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而承担的责任,其中“决策”和“活动”涵盖了组织的所有行为。在ISO 26000中,就是组织治理、人权、劳工实践、环境、公平运营实践、消费者问题、社区参与和发展等七大主题;“影响”包括直接影响、间接影响,潜在影响、现实影响,社会影响、经济影响、环境影响,积极影响、消极影响,社会整体影响、利益相关方影响,单方面影响、综合影响,历史影响、当前影响。这一本质意味着社会责任是组织最大化自身对可持续发展的贡献的意愿、行动和绩效。此外,社会责任还必须是透明和道德的行为,其重要原则与标准是考虑利益相关方的期望和利益;遵守适用的法律,并符合国际行为规范;保持透明度。

      2、ISO 26000的内容结构

      ISO 26000标准的内容安排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对社会责任的定义的详尽扩展和具体的阐述,共分为八个部分,分别是:(1)范围;(2)术语和定义;(3)理解社会责任;(4)社会责任原则;(5)认识社会责任和利益相关方参与;(6)社会责任核心主题指南;(7)社会责任全面融入组织指南;(8)附录(社会责任自愿性倡议和工具示例、缩略词),如图1所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