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战略管理大师波特[1~3]的战略三部曲——《竞争战略》、《竞争优势》和《国家竞争优势》自全部出版以来,已经过去了20年。这3部名著改变了战略学科的基本面貌,对战略管理理论和实务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作为战略管理中产业组织学派的代表人物,波特深刻地影响了企业的运作模式,他在战略管理学术领域和整个管理领域,乃至中外企业界的知名度和影响,是极少有人能够比肩的。正是波特,以他务实的品格和咨询家的风范,征服了中外企业家;同时,理论在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影响也促进了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空前繁荣。 在实践上和学术上,波特理论也暴露出了一些根本缺陷,而全球产业环境的巨大变化,以及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国情的巨大差异,不断挑战波特的战略理论,有的企业甚至进入误区,引起怀疑和争论。 正是在波特三部曲大功告成的1990年,PRAHALAD等[4]的著名论文《公司的核心能力》发表了,这篇引用率极高的论文开创了另一个重要的战略学派——核心能力学派,在这篇论文前后发表的不同作者的相似观点,共同提出了公司异质性和战略可持续性的重大命题,向波特理论没有解决的问题提出挑战,开创了战略管理理论的历史新时期。两个学派的学说分别在企业如何适应环境和企业如何塑造自身两个方面各有其特长,极富启发性,但都不是全面的战略理论,它们具有互补性。很显然,战略管理理论研究需要深化。 三种一般竞争战略是波特理论的核心:①成本领先(即低成本)战略;②差异化(又译标歧立异)战略;③集中化战略,该战略不过是把前两种战略用到较小目标市场中,其分类依据是市场的广狭,然而,由于两种不同分类的混用造成了逻辑混乱,以至波特后来也不再提第3种了。 本文在前期研究[5,6]的基础上,试图弥补波特两种基本战略理论概念的缺陷,在新的经济环境中尝试重构、充实和发展波特理论所必需的概念基础,包括基本概念的定义、基本战略原理的论证和更新。这种基础性研究十分必要,是确保今后实证研究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是完善和发展战略理论亟需的基础性工作。 1 波特经典理论的缺陷与本文研究思路 波特的著作中往往是直接给出结论或者战略规范,却没有给出分析和证明;对于基本概念缺乏明晰的定义;在3本著作中基本观点缺乏连贯性和一致性,导致相互矛盾。 波特的著作出版以来,国际上出现了一批相关的研究文献,其中对波特理论的验证和应用案例的文献占了较大比例,理论概念分析方面的文献却很少,且多为枝节问题讨论,缺少成本领先的基本原理和理论结构问题的研究成果,表明长期以来该理论没有实质性发展,竞争战略理论还处于“前科学”时期,缺乏成熟的范式。 近20年来,由于技术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等原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组织形态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过去稳定的产业分界越来越变动不羁。所有这些使得重构波特理论的基础成为必要。 1.1 波特经典理论的缺陷 1.1.1 经典理论原始概念存在缺失 在比较两个学派的论著时我们发现,他们在论著风格上有很大差异。核心能力学派的论著主要是学术论文与合作的论文集,具有理论性和实证性;作为环境学派代表的“三部曲”,特别是前两部,则基本上是咨询工具书风格,具有规范性和操作性,通常都是开门见山,直陈“怎样做”。波特在《竞争战略》的绪论中写道:“本书是为从事工商企业经营的实践者而写”,“本书不是从学者角度写的”。虽然波特也认为他的著作提供了竞争战略的“分析基础”,然而事实上从基本概念的定义、基本原理的论证和概念框架的建立都是极不完善的,有时只能靠案例来理解,甚至含有内在矛盾。 波特竞争战略理论创立30年来,国际学术界进行了大量实证研究工作,取得了许多数据资料和研究成果,然而,该理论的先天缺陷没有引起应有的关注,在迄今的研究中也未见实质性的进展。正如CAMPBELL-HUNT[7]的元分析研究指出的,“竞争战略的描述范式还有待提炼,关于绩效的理论命题还需要证据”。竞争战略理论至今还有许多基本问题是含糊不清的,导致一些概念缺乏明确界定,存在多种不同理解;一些相关研究结论常常出现歧义、难以重复验证,科学性存在重大缺陷,“竞争战略研究陷入了死胡同”[7],也成为竞争战略理论进一步发展和吸收核心能力学派真知灼见的障碍。凡此种种,显示出竞争战略理论还很不成熟。概念是任何一门学科立足的前提,缺乏清晰概念的研究是建立在沙滩上的,因此,竞争战略概念基础的整理和重构是竞争战略理论研究的当务之急,但笔者至今未见到国内外相关研究中对竞争战略的基础性研究。 基本竞争战略是在一定的产业环境下出现的,具有情境依赖性,对产业的界定和产业环境的描述成为基本竞争战略成立的前提。例如,成本领先和标歧立异必然是在一定的产业内、相对于一定的产品而言的,然而在波特的论述中很难找到对产业和产品的界定,而产业组织的概念已经远不够用,这就使得成本领先和标歧立异两种战略的概念含混不清。 提出成本领先战略时,波特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而只是说“成本领先大概是三种基本战略中最明确一种”。他又说:“成本领先的战略逻辑要求企业就是成本领先者,而不是成为竞争这一地位的几个企业之一。”为什么成本领先者只能有一个?波特仅仅是说:“当雄心勃勃的成本领先者不是一个时,它们之间的竞争常常十分激烈,因为市场份额的每一分都被视作至关重要”[8],而没有作任何的科学论证。波特说过,低成本公司只要价格稍许低于对手就可以将其挤出市场。事实上,产业组织的博弈模型早已证明了在公司具有无限扩张能力假定之下,完全同质产品可以由成本较低的公司所垄断。如果波特的结论出自此处,就表明他做出了“产品同质”这一明显不符合实际的假定,且未把零散产业考虑在内,因而其结论不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