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企业逐渐意识到技术创新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由于技术更新换代速度不断加快,市场需求不断变化,企业面临的创新压力越来越大。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实现符合市场需求的技术创新;而要想在短时间内实现技术创新,就须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搜寻到技术创新所需的相关知识。因此,知识搜寻对于企业实现技术创新就显得至关重要。 搜寻是组织学习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能帮助组织有效应对环境的不确定性(Nelson和Winter,1982)。March(1991)提出了探索(exploration)和开发(exploitation)概念来描述组织学习能力,探索和开发的对象均为知识[1],其中探索能力指从事搜寻、变异、试验、冒险、发现和创新等活动的能力,而开发能力指从事提炼、选择、生产、增效、执行和实施等活动的能力。从创新视角来看,知识搜寻是指企业在不同的环境中通过探索和开发各种知识源来进行创新的活动。显然,企业不可能在真空中进行知识搜寻,其知识搜寻行为受到内外部环境的影响,而且企业实施不同的知识搜寻策略最终会形成不同的企业创新绩效。目前国内有关知识搜寻的研究还不多见。有鉴于此,本文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首先探讨了企业知识搜寻行为的影响因素(即前因问题)以及知识搜寻对企业创新的作用(即结果问题),然后结合知识类型和知识距离区分了四种知识搜寻策略,最后通过引入不同的知识搜寻策略构建了一个知识搜寻前因、策略与结果整合框架,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知识搜寻的前因 很少有学者专门去研究企业知识搜寻策略的影响因素,相关研究散落在大量的文献中。通过文献梳理,本文发现,在相同的外部环境条件下,具有不同内部特征的企业会选择不同的知识搜寻策略,而在不同的外部环境条件下,具有相似内部特征的企业也会选择不同的知识搜寻策略。下面,我们从外部环境和企业内部特征两个角度来分析知识搜寻的前因。 (一)外部环境 就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而言,相关文献主要从环境动荡性、竞争强度、独占性、外部冲击、行业技术特性等五个方面加以考察。 1.环境动荡性。环境动荡性是指环境变化(源于技术和市场需求的变化)的程度和速度,通常采用频率、程度、可预测性等维度加以表征(Wholey和Brittain,1989)。一些学者认为,动荡的环境会促使企业进行知识搜寻,因为技术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导致现有产品和服务过时,促使企业进行产品和服务创新以应对动荡的环境,而产品和服务创新需要新知识,从而提高了企业进行知识搜寻的概率。[2,3]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动荡的环境会阻碍企业的知识搜寻活动,因为持续而剧烈的环境变化不仅会导致旧知识贬值或过时,而且还会降低知识搜寻活动所获取的新知识的价值。[4] 2.竞争强度。竞争强度是指竞争者的数量。一般而言,过多的竞争者会导致产品价格和利润降低,往往造成企业资源的过度消耗(Porter,1980)。在高市场竞争强度的条件下,企业已经不可能通过改进现有产品来赢得顾客,必须通过创新才能提高市场竞争力。因此,竞争强度的提高会促使企业进行知识搜寻,以培育新的竞争优势。[1]Voss等(2008)基于非盈利性产业的研究表明,当受到环境变化和市场竞争的威胁时,企业会致力于改善顾客关系管理,进行知识搜寻活动以提高处理顾客关系的能力。 3.独占性。独占性是指外部环境对企业创新成果的保护强度。当外部独占性较低(如政府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力度不够)时,企业很难保护其创新成果,其创新意愿减弱。因此,企业也怠于进行知识搜寻,而会选择重复利用旧知识(Teece,1986)。由此可见,低独占性会阻碍知识搜寻,而高独占性则会促进知识搜寻。 4.外部冲击。外部冲击是指超出企业控制的突然发生、难以预料的环境变化(Meyer,1982),如政府出台的监管政策就是一种外部冲击。与环境动荡性(具有一定的可预测性)不同,外部冲击是不可预测的。外部冲击会导致积累的知识和技术过时,企业必须迅速作出反应,寻找新的技术机会才能有效应对外部冲击。因此,外部冲击会促使企业进行知识搜寻。 5.行业技术特性。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根据研发强度(即研发经费占总产值、销售收入或工业增加值的比例)对行业技术特性进行了区分:研发强度高于5%的行业称为高技术行业,而研发强度低于5%的行业则称为中低技术行业。行业技术特性差异导致企业进行不同的知识搜寻活动。在高技术行业中,企业倾向于进行技术知识搜寻,而在中低技术行业中,企业倾向于进行市场知识搜寻(Grimpe和Sofka,2009)。 (二)企业内部特征 外部环境解释了促使或阻碍企业进行知识搜寻的情况。但是,在相同的外部环境条件下,一些企业会进行知识搜寻,而另一些企业则不会进行知识搜寻,而是选择重复利用旧知识。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企业内部特征相异。下面,我们从企业吸收能力、冗余资源、企业组织结构、企业组织特性和文化、企业年龄、企业规模、管理者特性等七个方面加以探讨。 1.企业吸收能力。企业吸收能力是指企业识别、评价、消化和应用外部新知识的能力(Cohen和Levinthal,1990),其中内部研发投入是提高企业吸收能力的一个主要途径。企业的吸收能力不仅可以增强企业与外部环境的互动,而且还可以进一步提高企业的学习能力。吸收能力强的企业偏好进行知识搜寻,而知识搜寻又会进一步提高企业的吸收能力。但是,企业的吸收能力存在一定限度,不同程度的吸收能力导致企业进行知识搜寻的范围和深度迥然相异。[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