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进入时机选择:领军还是跟进

作 者:

作者简介:
郭晓丹(1978-),女,辽宁本溪人,东北财经大学产业组织与企业组织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经济学博士,辽宁 大连 116025;宋维佳(1963-),女,黑龙江佳木斯人,东北财经大学投资工程管理学院教授,经济学博士,辽宁 大连 116025

原文出处:
中国工业经济

内容提要:

本文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中企业进入时机为切入点,分析领军和跟进策略的动因与绩效差异,研究如何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及早投资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结果显示,产业的发展前景及预期利润会对企业的进入形成较强的吸引力,产业不可分散的市场风险越大,宏观层面的政策、法规变化越剧烈,企业越倾向于领军进入,捞取早期的“政策好处”,规模大、国有色彩强的企业表现得尤为明显。领军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在资产管理能力和盈利能力方面的表现显著优于跟进企业。同时,进入时机与产权结构、企业规模对企业绩效的提高存在着显著的交互效应。基于以上结论,本文提出了引导企业投资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建议。


期刊代号:F31
分类名称:企业管理研究
复印期号:2011 年 08 期

字号:

      一、问题提出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经济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不仅对当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起到重要的带动作用,还将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战略性新兴产业一经提出,即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全国性的产业规划呼之欲出,各地方更是紧锣密鼓地规划布局重点行业和项目。然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划热潮并未直接带来企业的投资进入热潮,相对而言,企业对进入和发展战略新兴产业项目显得更为冷静和谨慎。产业的发展最终要靠为数众多的企业支撑,在这一轮新兴产业的发展进程中,企业如何选择产业进入时机,不同的进入决策与行为又将带来哪些影响?这些问题的研究,既能指导企业的经营决策,也能为加快推动我国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建议。本文应用我国180家上市公司数据分析了企业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时机选择的动因,并进一步探讨了领军与跟进策略所带来的企业绩效差异。

      企业进入时机显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企业进入某一产业的时点,而应更广泛地涵盖企业选择投资的领域、技术方式以及产品和市场等,事实上最早对于进入时机的探讨源于技术领域,并逐步扩展到产品、市场与产业等多个方面。那么是什么影响和驱动了企业进入产业时机的选择呢?以前的研究认为,企业选择领军进入产业,还是作为模仿者跟进,取决于其自身的资源基础、组织特征和所面临的产业环境(Timothys & Arnoldc,1998;邹仿涛,高勇强,2007)。更为具体的,从内生变量来看,企业的行业资源、抗风险能力(Gaba & Pan,2002;Joshi & Reibstein,2009)影响着企业进入产业的时机选择;而在外生变量方面,行业资金利润率、行业风险(吴三忙,2009)、市场准入门槛(Mitchell,1989)、最优经济规模、产业集聚状况(Kalish & Lilien,1986)成为决定企业进入产业的主要因素。进入时机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即企业率先进入和跟进哪种选择更为有利,一直以来都没有得到一致性的结论。但一般而言,先进入者会在一定时期内成为行业的领先者,这一优势的获得很大程度上来自先动优势(Gaba & Pan,2002)。一方面,早期选择新技术、进入新产业可以使企业获得较高的市场占有率(Bayus & Agarwal,2007),并驱动企业绩效的提升(David & Lisa,1995),而后进入者会长期面临市场份额劣势的影响(Vakratsas & Rao,2003);但另一方面,先行进入产业也使企业面临巨大的风险(Gaba & Pan,2002)。值得关注的是,企业进入产业的次序与其绩效的关系会随着行业的差异有所不同,具有显著的行业特性(Fuentelsaz & Gomez,2002),那么领军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一定具备先动优势吗?从经验证据来看,通过对我国沪深股市A股市场“新兴产业”概念板块上市公司数据的观察,企业的收益情况并没有随着上市时间的早晚而呈现出明显不同,说明领军与跟进这两种新兴产业进入选择并不能直接带来竞争优势差异,有必要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深入剖析。

      二、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

      本文的变量指标包含进入时机、影响因素和企业绩效三部分。企业数据来源于RESSET金融研究数据库,重点选取了新材料、新能源、智能电网、节能环保和物联网①五个板块的300家企业,在删除数据缺失的样本后,剩余其中的180家,样本观测区间为2001-2009年。样本点数共计1620个,为非平衡面板数据。产业数据主要来源于中经网统计数据库。

      1.进入时机

      为了便于测量,本文将进入时机设定为虚拟变量Time,根据样本企业在RESSET金融研究数据库中呈现的“行业变更历史”进行定义。所选样本均来自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5个版块,说明企业目前正处于这一行业,那么之前企业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情况可以分为如下两种:一是在观测期之前即进入这一行业,二是在观测期之间进入。如果企业没有发生行业变更,说明企业自上市以来就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则2001-2009年的进入时机数值全部赋值为1;如果在2001-2009年某一企业有行业变更记录,说明企业在观测期中转产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那么就把变更结束的年份以及随后的年份赋值为1,其他年份赋值为0。

      2.进入时机选择的影响因素

      影响企业进入时机选择的因素分为企业资源基础、组织特征和所面临的产业环境,本文将其归结为企业股权结构、企业规模、企业内部风险、产业发展环境和市场风险5个变量指标。①企业股权结构:企业股东间的利益制衡机制使得股权集中度成为企业选择何时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国有持股占绝对优势的企业在做出进入决策时,要兼顾国家战略层面的发展规划,即可能通过率先进入某一产业来发挥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引导作用。因而不能忽视由企业产权反映出来的企业内部股权结构对进入时机选择的影响。企业股权结构可以具体分为股权集中度和股权构成两个层面,在本文中,前者用股权集中度10(CR[,10])、赫芬达尔10(H[,10])和Z指数进行度量,后者用产权(cq)进行度量。②企业规模: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显著的高投入、高技术、高风险特征,企业的规模优势在这一行业尤为显著,早期阶段的大量研发投入和巨额沉没成本使中小企业往往不能迅速做出进入决策。但随着市场进入和退出机制的进一步完善以及中小企业机动灵活优势的发挥,小规模企业也可能会较早进入新兴产业。本文采用企业内部的职工人数(gm1)和企业的资产总计(gm2)来衡量企业规模。③企业内部风险:如果企业内部的风险较集中,企业会推迟进入高风险产业的时机。本文通过对企业的财务风险与流动性风险的观测来度量企业内部风险,用权益乘数衡量财务风险,越大表明企业的负债越多,面临的财务风险也越大;用流动比率(currt)和速动比率(qckrt)衡量企业面临的流动性风险,越大表明企业的流动性风险越小。④产业发展环境: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不仅受到产业自身效率的影响,还受到产业所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的影响,同时政府的扶持政策对产业发展初期具有重要影响。考虑到本文所选取的180家企业分属于不同的产业部门,企业面临的产业发展环境很大程度上取决其产业类型,因而选取产业的销售利润率(xl)、成本费用利润率(cf)、资产负债率(zc)、保值增值率(bz)以及产业内的企业单位数目(qs)来衡量产业环境状况。⑤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因利率、汇率以股市价格的变动及政策变动等而导致的不可预期的潜在损失风险,而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度相关的市场风险,在产业发展初期受政府引导和扶持政策的影响与调节十分显著。根据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系统性风险可以用企业的贝塔系数(Beta)来表示,本文对市场风险的衡量取自于股票总市值加权的风险因子β系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