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的管理范式

——基于研究证据的管理

作 者:

作者简介:
沈超红(1959~),男,湖南长沙人,中南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组织行为与行为决策、创业与企业成长理论,E-mail:chshen@mail.csu.edu.cn(长沙 410083)

原文出处:
管理学报

内容提要:

在分析经验、理论的可错性基础上,指出了现行管理的问题;在吸收当代美国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移植溯因推理和双环学习概念,开发了一种将具体组织作为实验对象的新管理范式——基于研究证据的管理;认为基于研究证据的管理是企业做大、做强的基础,是管理者胜任力提高的有效途径。基于管理的本质特征和其所隐含的逻辑机制,论证了新管理范式的有效性;对实施基于研究证据的管理的难点做了较系统的分析,指出加强“元技能”的培养是推广该范式的有效途径。


期刊代号:F31
分类名称:企业管理研究
复印期号:2009 年 12 期

字号:

      人们进行管理的两类依据都有局限性:一类是经验,管理者个人的经验、专长和最佳管理企业的经验;另一类是理论,传统的假设、书本知识和流行的管理理论。依据这两者进行管理都可能失效:追求神奇的管理方法,用万灵的方法、名人名言和未经检验的管理妙方整治组织,结果并不成功[1];流行的管理理论就像时尚服装轮流上阵,使追随者不断地改变管理技术与方法,而管理绩效却不理想。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新寻思可靠的管理依据。笔者受美国的一种时代精神——基于证据的实践(主要在医学与法学领域)的启发,在PFEFFER等[1]和ROUSSEAU[2]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更严谨的管理范式——基于研究证据的管理。

      1 基于研究证据的管理的内涵

      基于研究证据的管理是一种观察、认识与解决管理问题的基本方式,它与现行的管理有显著性差异。英文文献中有基于证据的管理(evidence-based management)一说,ROUSSEAU[2]将其中的“证据”称作“最佳证据”、“科学证据”、“研究证据”。无论如何称谓,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它不是一般的、守株待兔式的经验证据,而是经过“系统”地研究所获得的“证据”,其重复发生的概率、可靠性远大于经验证据,因此,为区别于一般经验证据,基于证据的管理应该提升为“基于研究证据的管理”。研究证据有两种:

      (1)E(Evidence) 即人类行为和组织行动之因-果关系的证据,它有一定的普适性。TVERSKY等[3]用实验方法揭示了人类行为的一系列规律。其中,框架效应揭示了人类决策时的一个重要规律——描述问题的框架会影响人们的决策。例如,动手术是一个重大的决策,有一定的风险,病人往往犹豫不决,是否同意动手术不仅与手术的疗效有关,还与问题的描述框架有关。研究表明,在一既定的手术疗效下,用“损失框架”描述手术效果比用“得益框架”描述手术效果更能说服病人下决心接受手术治疗。关于手术效果,有2种描述:①如果接受手术治疗,病人的存活率可从80%提高到90%,即会提高10%的存活率;②如果不接受手术治疗,病人的存活率会从90%下降到80%,即会降低10%的存活率。尽管这2种描述本质上是一样的,但在后一种描述下,病人更可能接受手术治疗。这一研究揭示了人类有限理性的一个规律(大E)——对同样量的变化,人们对“失”比对“得”反应更敏感,即|F(-x)|>|F(x)|。

      (2)e(evidence) 即管理者以研究的态度,将自己的组织作为实验对象,为解决具体问题而系统收集的证据。例如,泰勒[4]为提高生产效率,进行时间与动作研究而收集的数据。在此实验中,泰勒以大幅度提高工资为激励手段,促使工人配合实验,将弯腰、速度、持握位置等作为变量进行试验,通过去掉不必要的动作、改善必要的动作,得出了搬运生铁的最佳程序与方法,效率由每人每天搬运12.5t提高到每人每天47.5t。

      基于研究证据的管理,就是基于E,或基于e的管理。依靠科学证据(E)进行决策者,很可能系统地收集事实(e);但是,根据事实(e)进行决策,不一定知道,也不一定要知道e背后的科学原理(E)。理想的基于研究证据的管理是将E与 e相结合而进行决策的管理方法,它将管理决策建立在不断扩展的人类行为和组织行动的因-果关系的基础之上[2],是管理实践与管理理论研究的结合。要说明的是,基于研究证据的管理实践早已存在,只是概念化与系统化研究才是近年的事,因而叫做新的管理范式。

      2 与现行管理理论的差异

      基于研究证据的管理与现行的管理依据不同,运行机制不同。

      基于“经验”或者基于“理论”的管理都是可错的,而现行管理将它们当作圣经。首先,基于个人经验的管理的可错性在于它所蕴含的决策逻辑—归纳推理。归纳推理的要义是将有限经验,甚至是小概率事件,上升到普遍性法则,其有效性由大数定理所规定,只有人们穷尽所有可能的经验事实才能推出规律性的结论。

      同样,基于最佳实践的管理也是可错的:①与基于个人经验的管理类似,其归纳逻辑的局限性是明显的。②最佳企业管理实践之有效性所隐含的条件,另一企业不一定具备,因而,模仿不一定成功。有一段时间全国学邯钢,学习它模拟市场机制,实行内部成本否决法。这一方法有效性的隐含条件是基于成本的竞争,那么在基于创新竞争的市场中,其效果则难以彰显。如Intel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是不断地开发出性能更强大的芯片,而不是内部成本控制。③或许更值得注意的是,最佳管理企业可能将其成功做了错误的归因。因为通用电气公司JACK WELCH或者MCKINSEY所说的,不一定是真的。几十年的归因偏见研究表明,人们在关于他们为什么成功的问题上,很难得出没有偏见的结论,人们常常超越事实,而将成功归因于他们自己,管理大师们也不例外[2]。

      此外,基于理论的管理,其决策逻辑类似于传统的演绎推理,意在将一般原理运用于具体组织的管理实践,它虽然有一定的外部效度,但是,对于具体的组织而言,照搬也可能失效。一方面,理论有效性所隐含的条件可能不具备。理论一般有不言而喻的边界条件。例如,目标管理有效的大前提是组织成员对目标的承诺,愿意为实现给定的目标作出高水平的努力,如果组织中这一条件不具备,再好的目标设置也是无效的;另一方面,即便具体组织满足了理论有效的前提条件,也可能该理论关注的问题不是具体组织的关键性问题,因而,边际收益可能很小。例如,泰勒的科学管理中的时间与动作研究,只有在人工操作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很大时,才会有高的边际收益,对于Intel和Microsoft这样的公司,其作用就不大了。不满足理论隐含的前提条件、不是本组织的关键问题都会导致基于理论的管理效果不彰。基于研究证据的管理则不同,其正确性可能大得多,因为它有2个方面的特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