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创业研究的主要学术贡献 虽然Schum Peter等经济学家早就认识到创业和企业家的贡献,并呼吁关注创业研究,但较长时间以来,特别是在大企业占据主导地位的工业社会里,创业研究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20世纪70年代中期,西方经济开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知识与技术取代资本和劳动力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因素,[1]以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见长的大企业遭遇了严重的危机,而创业活动和小企业却蓬勃发展,在就业、创新和区域发展等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与此同时,创业问题也开始受到格外的关注。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导致技术进步发生了特征变化,进一步强化了创业和小企业在经济体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2]此后,创业研究开始蓬勃发展,从宏观层次关注创业的经济功能迅速转向从微观层次总结创业活动的客观规律,并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 首先,创业特质论的主导地位受到了严重的挑战,而关注创业过程的研究主张则受到了重视。长期以来,学术界秉承了Peter等学者关于创业是少数人天赋使然的特殊活动的观点,一直关注“谁是创业者”的问题,试图区分创业者与非创业者、创业者与管理者以及创业者群体之间的差异,识别创业者在成就欲望、风险承担倾向等方面的独特心理素质,涌现出一批以McClell(1961)、Collins和Moore(1964)、McClelland和Winter(1969)、Brockhaus(1980)等为代表的专门研究创业者特质的学者,并且形成了一个创业研究的重要流派——特质论派。特质论派将主要精力集中在挖掘成功创业者所具有的品质或特质上,其基本观点是创业成功与否取决于创业者的个人特质甚至天赋。随着种群生态理论对创业研究领域的迅速渗透,创业研究得出了两个重要的结论:一是个体在组织中的地位,而不是个体的特质决定其能否发现机会并实施创业活动(Carrou等,1982);二是技术或人口特征等宏观因素变化能较好地反映国家或地区组织诞生率的变化,而战略、组织和管理等微观因素则能更好地解释新企业的存活率。[3]Gartner(1988)在系统总结创业特质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指出,关注创业者特质的研究是没有出路的,并且提出了创业研究应该关注创业者行为并努力总结创业过程规律的主张。[4]此后,创业研究开始从关注创业者特质转向关注创业过程,从把创业视为随机性偶然事件转变为把创业看作可以管理并必须加以管理的系统性活动过程,从而极大地推动了创业研究的发展。从此,创业研究更加关注组织、过程、行为等问题,创业活动有其内在规律并可管理的思想也逐渐占据主流地位。管理理论突破了长期以来以既有企业特别是大企业为研究对象、旨在帮助企业实现扩张和发展的研究框架,开始关注企业生命周期前端的活动,并从创业活动中探寻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从而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管理学研究的范畴(参见图1)。
图1 关注企业生命周期前端的创业研究 其次,有关创业行为特殊性和内在规律的研究取得了巨大的进展。研究表明,创业者在意图形成、机会发现和开发等的创业过程中表现出某些独特的行为特征,这些行为特征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创业行为和新企业生成过程。创业意图的形成处于创业过程的前期阶段,是决定创业者是否进行创业活动的关键。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对“创业者为什么会创业”这个问题感到好奇。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学者们把创业者实施创业活动的原因简单地归结为他们的风险承担倾向,但后续研究并没有发现创业者、管理者、一般人群在风险承担倾向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研究显示,创业者敢于承担风险,但绝不是冒险的赌徒;在很多情况下,他们很善于规避风险。20世纪90年代以后,学者们重新从认知角度去总结创业决策过程的规律。Kahneman和Tversky(1974)进行的“直观推断”研究为揭示创业意图的形成机理奠定了理论基础。[5]他们认为,创业者的直观推断和偏见(heuristics and biases)充当了简化复杂环境的角色;如果没有创业者扮演这种简化角色,那么很多创业行为就不会发生。[6] 在机会识别阶段,创业者的创业警觉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创业者之所以能够发现别人无法发现的机会,是因为他们更善于观察生活和发现没有得到满足的需求,并迅速解读这些需求背后所隐藏的商业价值。Shane(2000)通过案例研究发现,创业者并不是通过主动的搜寻来发现机会的,而是碰巧通过某些途径接触到了新的信息,并且能够认识到新信息的价值。[7]不过,这种发现机会的方式,与传统上通过SWOT分析来发现机会的方式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更强调创业者的主观创造力与客观现实之间的融合,而并不是只注重个体优势与客观现实的匹配。Ardichvili等(2003)认为,创业者的创业警觉性水平受到某些个性特征(如创造意识和乐观态度)、所掌握的相关知识和经验、社会网络关系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之间的匹配有助于创业警觉性水平的提高。[8] 在开发创业机会的过程中,创业者会受到高度的资源约束,不可能直接套用管理成熟企业的手段来实现创业机会的商业价值,因而不得不采取一些独特而有效的行动来开发创业机会。于是,创业者的行为和战略特征便成为学者们关注的重点。在经过了长期的理论探索之后,学者们发现超前行动、即兴而作(improvisation)和对有限资源的创造性利用(bricolage)等是创业者经常采取的策略,并且把创业研究推向创业行为层面。尽管超前行动等术语来自于其他研究领域,并非由创业研究所原创,但却有助于解释在资源强约束和环境高度不确定的情境下的创业行为(参见图2)。主流管理理论经常提到这样的情境,但从不对它进行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