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近几年来,有关管理学研究与管理实践之间隔阂的讨论变得空前热烈,西方顶级管理学期刊纷纷载文加入了这场热烈的讨论。例如,《管理学会杂志》(AMJ)和《管理科学季刊》(ASQ)分别在2001年、2002年和2007年以专辑的形式载文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大多数论文批评现在的管理学研究过分追求方法的严密性(rigor),从而忽视了管理学研究的实用性(relevance),即管理学研究与管理实践之间存在严重脱节的问题。 不仅国外学者对这个问题议论纷纷,国内学者也开始关注这个问题(张玉利,2008)。近几年来,我国的管理学研究也在逐步抛弃传统的描述性研究方法,转而追求西方社会科学研究常用的实证方法。令人担忧的是,管理学研究与管理实践脱节的问题也逐步显现出来。很多研究单纯追求方法的数量化,而不关心与实践的联系,学术研究成果应用于实践的案例更是少之又少。本文将对这场争论的历史背景、造成管理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原因和解决这个问题的对策进行全面的论述,以期能为我国管理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启示。 二、严密性与实用性之争的由来 管理学研究究竟应该追求方法的严密性还是结论的实用性这个问题,最早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提出的。当时,研究者们主要批评管理学院的研究过分关注实际问题,而忽视了研究的科学性和严密性。管理学院既然是设在大学里的一个学院,那么就应该为创造科学知识做出贡献,因此,西方各主要管理学院掀起了一股管理科学化的浪潮。管理学界开始提倡运用数量化、大样本和高度严密的研究方法,关注理论的信度和效度。于是,管理科学学派也成了管理学研究的主流,而管理学院也进入了Bennis所说的“科学模式”(scientific model)[1]时代,它们大量聘用接受过量化研究方法训练、但毫无管理经验的学者,并且以方法的科学性来衡量学术研究成果的价值。但是,这种科学模式在提高管理学科在大学里的学术地位的同时,也使得管理学研究成果与实践的相关性越来越弱。到了20世纪80年代,终于有学者开始质疑这种研究取向和教学模式。但直到21世纪初,这种质疑才逐步成为管理学界关注的热点。提出这种质疑的不仅有管理学者(旗手式的人物有Mintzberg、Bennis等),而且也有管理实践者,甚至包括顶级管理学院的院长(如纽约大学管理学院院长Richard West、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院长Jeff Garten等)。提出质疑的学者最初仅停留在对管理学研究成果无法转化为管理实践这个问题的反思上,后来逐步扩大到对管理学院办学方针和管理学教育的反思。例如,Mintzberg(2004)明确指出,管理学院应该用以实务课程为主的培训项目来取代日益学院化的MBA教育;Bennis在《哈佛商业评论》上撰文指出,造成目前种种问题的原因就在于管理学院片面追求“科学模式”,因此必须以“职业模式”(professional model)来重构管理学教育。 我们认为,管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要在严密性与实用性之间保持平衡。管理学理论应该源于实践,又超越实践,因此,在管理学研究与管理实践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是必要的。在理论研究与实践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不仅是维系管理学研究科学性和客观性的基础,而且也是管理学院在大学里占据一定学术地位的保证。但是,管理学理论研究与管理实践之间的距离不能拉得太大,这是由管理学的学科属性所决定的。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学科,或者是Hinings等所说的“政策性学科”[2],在关注其理论科学价值的前提下,还必须兼顾其实践价值。管理学研究成果的价值,不仅在于它们的理论贡献,而且还包括它们推动实践的作用。因此,西方管理学界从经验到科学化,再到目前强调管理学研究实用性的研究取向变化过程,是管理学研究的严密性与实用性未能取得平衡的结果。这给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就是:我们在推进管理学研究科学化、规范化的同时还应该兼顾它的实用性。 三、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原因 管理学研究必须兼顾严密性诉求与实用性诉求。这两种诉求所指向的知识类型存在明显的差异(参见图1)。严密性诉求要求建立科学知识体系,而实用性诉求则要求根据实践者的个性化需求进行知识定制,将科学知识转化为实践知识。科学知识与实践知识具有不同的特性。科学知识具有普遍性、抽象性、可重复性、经大样本验证等特征,而实践知识则常常归实践者个人所有,且具有具体性、情境嵌入性等特征(参见图1)。可见,科学知识主要关注严密性,实践知识则主要关注实用性。这两类知识体系之间存在紧密的互动关系:科学知识的生产必须基于实践知识,而实践知识的生产除依赖个体经验的积累之外,还有赖于科学知识的有效传递。造成管理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原因正是管理学知识的生产和传递出了问题。[3]
图1 管理学研究要同时面对的严密性诉求与实用性诉求 (一)知识生产视角 从知识生产的视角来看,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原因是管理研究者没有有效地基于实践知识来发展科学知识。通过深入分析,我们发现主要有三个因素导致管理研究者没有将实践知识纳入科学知识的生产流程。 1.将实用性排斥在管理学研究目标之外。直至今日,研究者对科学知识与实践知识之间的关系以及管理研究的定位仍存在不同的看法。一些研究者认为,这两类知识是截然相对的,并且边界清晰,因此管理研究者与管理实践者应有明确的分工。管理研究者的唯一责任就是创造科学知识。有研究者用食物链的概念来类比说明这种观点,他们认为管理研究者与管理实践者处于知识生产链的不同位置,两者之间的边界必须得到清晰的界定。按照这种观点,知识生产的社会分工必然导致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之间的隔阂,并且致使这种隔阂无法通过管理研究者与管理实践者之间的紧密合作来解决。如果管理研究者与管理实践者进行合作,那么必然会在定位、方法论方面产生各种矛盾,从而很难创造好的理论(Mckelvey等,2006)。显而易见,基于这种逻辑的管理学研究与管理实践之间的距离必然会变得越来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