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谈北京重型电机厂协办厂长李巨宾 改革开放以来,在“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这一方针的指引下,我国的科学技术与经济建设的结合取得了显著进展。但是,由于“面向”和“依靠”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我国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不仅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也明显低于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虽然我国的科技优势远高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也高于“亚洲四小龙”和一些较发达国家,但并没有很好地转化为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这里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速度缓慢、转化率低和应用面窄,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的伟大任务,这就要求我们更加重视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一、“八五”期间的企业技术进步工作 (一)企业的技术开发能力有所增强 企业技术开发机构发展较快。据统计,截止到1995年,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有技术开发机构1.4万个,比1990年增加73%。国家有步骤、有重点地扶持了140 家大型企业(集团)建立了较高层次的技术开发中心。 企业科技队伍的数量和整体素质得到提高,结构得到明显改善。据统计,1995年,我国大中型企业中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达136万多人, 比1990年提高77%。 企业科技活动的经费投入有了较快增长。据统计,1994年大中型企业投入技术开发经费321.4亿元,比1990年133.1亿元提高1.42倍。 “产学研”联合工作健康发展。据不完全统计,1995年,38个省(市)参与“产学研”合作的企业4.4万多家,实施合作开发项目2.6万多个,合作交流达40万人次。 (二)一批重点新产品、成套装备和关键技术对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八五”期间,全国约开发重点新产品3万种,其中, 国家级新产品6800多种,占总数的23%。约有2.5 万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工作取得成效。“八五”期间国家组织实施的录像机、新型纺织机械等重大引进技术消化吸收“11条龙”项目,提高了我国重点产品的技术水平。大型火电成套设备、大秦线重载铁路成套设备等12个重大装备国产化专项,完成250多个研究课题,已有近300个课题通过鉴定验收,达到了国际水平,为30多个国家重点基建和技改工程提供了先进装备。21个国产化基地建设取得新进展。质量工作有了新的进步,涌现出一批质量效益型企业和名牌产品。 (三)技术改造工作成绩显著 “八五”期间全国实际完成技改投资1.07万亿元(分别占国有单位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的27.1%和18.6%),为“七五”完成投资的2.6倍。 从重点项目的安排情况看,“八五”期间突出安排了三类重点改造专项,即:一是以节能降耗、上质量、保障有效供给和扩大出口创汇,以及重大技术消化吸收为主的“62个专项”。二是“49亿专题”,其主要内容是:录像机关键件国产化、自动络筒机和无梭织机国产化、小化肥、农药专项、煤炭洗选和接卸码头改造、燕化乙烯、景德镇日用陶瓷基地改造、军事电子、城建施工企业改造、五十铃发动机及汽车零部件、棉纺压锭改造等。三是“双加工程”(对重点行业和企业加大改造力度,加快改革步伐),集中力量对那些全国重点行业综合实力排位前三名(个别情况为前六名)的排头兵企业进行改造。“双加”工程规划了902个项目,需投资1198亿元。 我国企业技术进步工作目前还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企业技术开发能力从整体上讲还不强。二是企业技术改造欠帐过多,技术装备水平和工艺落后,技术改造的任务加重。三是国有企业普遍存在负债率高、生产经营困难、经济效益差等实际问题,企业技术改造的积极性下降。四是国家支持企业技术改造的投入不足,比例逐年下降。五是相当部分企业仍是传统的粗放型生产管理,技术进步工作尚未形成良性循环的机制。六是市场秩序不够规范,影响了企业开发新产品、创名优产品的积极性。七是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 认真分析上述情况,我们认为“九五”技术进步工作的指导思想应是:根据中央十四届五中全会精神,按照两个根本性转变的要求,坚持以现有企业为基础,把采用国内外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同现有企业的物质技术条件、人才和管理经验相结合,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品为龙头,以效益为中心,以产业技术为重点,以增强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竞争能力为主要目标,突出重点,统筹兼顾,择优扶强,抓住关键,加快建立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企业技术进步机制。 最近,根据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多次对技术创新工作的重要指示,国家经贸委正研究实施技术创新工程,大力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工作。 二、加强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加强技术创新是新形势对企业技术进步工作提出的更高要求,对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技术创新是一个经济学概念,其基本含义是指与新产品、新工艺、新装备的开发及商业化应用有关的技术经济活动。它的主要特征在于体现技术与经济的结合,不同于科学上的发明和发现,突出强调新技术的首次商业性应用。通过产品或工艺创新,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实现经济增长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