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经济的主要成分为私营经济,国有经济比例相对较小。但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部门却为国家所垄断,形成石油、能源、电信、矿业、铁路和伊泰普水电站等六大国有企业,除联邦全国铁路网公司每年亏损约三亿美元外,其他五大公司每年均赢利数亿美元。 巴西国有企业数以千计,全部为大型企业,其中资产占全部国有企业总资产58%的巴西石油公司(职工五万人)、资产为203 亿美元的巴西电信公司(九万职工)、巴西电力公司(资产为648 亿美元)和世界上最大的巴西淡水河谷矿业公司(资产为106 亿美元)等四大国有公司去年净赢利分别为5.7亿美元(营业额208亿美元)、12亿美元(营业额86亿美元)、7.78亿美元和3.29亿美元。据报道,巴西多数国有企业赢利,少数亏损(约30%)。 巴西上述四大国有公司在运营、经营和管理等机制方面有一些共同的特点。第一,垄断性。成立于1953年,去年日产石油82万桶、可满足国内需求50%的巴西石油公司是南美第一大石油公司,垄断着全国石油的勘探、开发、生产、提炼和销售等全部业务。巴西电信公司经营全国电话、电报等电信业务的95%,三个私人电话公司只经营其余的5 %。巴西电力公司经营包括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伊泰普水电站在内的大部分水电站(巴西电力的大部分来自水力发电)。巴西淡水河谷矿业公司铁矿年产量和出口量占全国的60%以上。几十年来,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巴西是一个石油缺乏的国家,1973年巴西所需石油的81%需进口。国家石油公司成立后,在里约热内卢州北部沿海发现大量石油,其探明储量占全国41亿桶总储量的75%,其产量占全国的80%。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巴西石油公司于70年代开始用补贴的方式鼓励全国酒精生产计划,使全国1/3约500万辆汽车用酒精燃料,节约大量石油,减少了石油进口。私营公司是不会有这样的战略考虑的。巴西石油公司去年投资27亿美元,今年计划投资33亿美元,到1999年计划共投资170亿美元,将石油日产量增加到150万桶,基本上可以自给自足。巴西电信公司1965年成立后,将全国混乱的电信通讯体系统一起来,使电信事业迅速发展起来,有力促进了巴西70年代经济的腾飞。巴西电话已由1972年的230万门增加到今天的1500万门,每百人拥有电话9.4部,移动电话已有500万部。巴西政府计划在2003年前投资750亿美元使普通电话增至4000万门,移动电话1800万门。 第二,高度统一领导。上述四大国有公司的最高领导是共和国总统,公司董事长由总统任命。四大公司分属政府有关部门直接领导,电信公司由邮电部领导,石油、电力和淡水河谷矿业公司均由矿能部领导。联邦铁路网公司属交通部领导。各公司由董事会具体负责全部财政和业务,实行董事长集中领导。公司下面有许多企业,例如巴西电信公司下属27个企业,淡水河谷公司有40个企业。企业实行厂长负责制。 第三,实行股份制。例如,巴西淡水河谷公司共有4850万股,政府占51%,其余股由其他银行和公司或本公司职工购买。入股可以分红。 第四,国有公司职工工资较高,社会福利和退休保险等条件优厚,在就业市场颇具吸引力。国营的巴西银行职工平均月工资高达2000美元,为银行业之巅。值得一提的是,各国有大企业职工福利与退休基金会大量提取资金,因此职工退休与福利基金丰厚。象淡水河谷公司每赚八美元,交政府三美元,五美元留作职工福利与退休基金,累计基金可达数亿美元。一般来说,国有企业职工生产积极性较高,工人进国企工作较难。电力公司与淡水河谷等四个国有公司前不久宣布从职工基金中共拿出8.5亿美元购买已于1991 年实行私有化的巴西全国钢铁公司的51%的股份,使该公司名为私有,实为国有。 巴西国有企业亦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一是生产投资资金不足。据官方材料,巴西全国国有企业1991年总投资为102亿美元,1993 年降为84.5亿美元,1994年增至100亿美元。 资金来源主要靠政府拨款和本公司的积累,来源单一;二是官僚主义严重,经营漏洞不少,化公为私现象时有发生。 从1990年开始,巴西决定实行经济开放政策,并对一些国有企业逐步实行民营化改造。1991年,国营的全国钢铁公司开始实行民营化,卖给了私人财团。该公司自1985年至1993年共亏损20亿美元,1994年民营化后第一年即赢利8.77亿美元。政府已决定将经营全国2.2 万公里铁路的联邦铁路网逐步民营化。此外,巴西电信公司也准备将49%的股份私有化,国家在三年之内仍保留51%的控股。淡水河谷公司明年也开始民营。自1991至1995年,政府因民营化已获得款项96亿美元,卖掉40多个国有企业。 巴西国有企业改革采取渐进方式,虽然看起来进程较慢,但因举步慎重、考虑各方利益,并以社会稳定为基础,所以效果较好。另外,有些部门如石油、电力、电话和矿业等改变体制需修改宪法,因为这些部门原来是法定国有,而修宪程序颇需时日。还有一些政治家和不少职工强烈反对企业体制作大的变动,不少人不同意将关系国计民生的石油、能源、银行、电话和矿业资源等全部私有化。他们主张可以实行较灵活的政策,允许国内外私人资本在不控股的前提下投资,以解决资金不足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