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啤”道出的沉重话题

作者简介:
本报记者 于勇 胡考绪 姜波

原文出处:
经济日报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31
分类名称:工业企业管理
复印期号:1996 年 08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外国人用很少的资金,很便宜地实现了控股,这是民族工业的一种悲哀。‘五星’、‘北啤’那么好的厂子都卖了,哎……”邵总的话,让人心里沉甸甸的。

      记者日前在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采访。谈起我国啤酒工业现状时,总经理邵瑞琦平静的语调中,透露出几分焦急而无奈的情绪。

      “除了中国之外,全世界啤酒产量在下降。因此,全球的名牌啤酒都杀到中国来了。他们带来新的生产技术了吗?不多。因为现在中国啤酒生产技术并不低。听说有的外国大牌厂商不敢把中国灌装的啤酒拿到全国啤酒评比会,说明他们对自己的质量没有信心。他们带来新的管理方式了吗?难说。他们瞄准的是市场。以资金作后盾,靠品牌与包装用广告占领市场。”

      “按说,我这个老总似乎没什么愁心事儿。 我们青岛啤酒厂建于1903年,是响当当的国际名牌。在美国,我们青岛啤酒卖价最高;在国内,去年淡季各啤酒厂家纷纷降价时,我们却大胆提价。这是我们品牌与质量的体现。一般厂家啤酒生产周期是25—30天,我们是60天;我们的保质期至少半年,出口产品达1年以上。我们获得过国家银质奖、 金质奖、国际奖,我们不能砸了这个牌子,为此需要付出别人多几倍的努力。因为这个牌子不光是青岛啤酒厂的,而是全民族的。我们品牌响、质量高、有技术,也有资金。股票上市筹资15亿元,还有一半没花;而且在全国啤酒厂中,我们的利润绝对是第一。我有什么好愁的呢?但我为青岛啤酒的未来担忧,为中国啤酒工业担忧。”

      “全国800多家啤酒厂中,有规模效益的并不多, 啤酒大战不可避免。如果仅仅是面对分散的小厂,我们青岛啤酒毫不费力就可以在竞争中取胜。然而,我们的对手是在中国扎下根的‘洋啤’。它们在南方大量收购啤酒厂,换上自己的品牌;如果听任它们肆意扩展,北方的啤酒只有死路一条。”

      “在美国,产量前7名的厂家垄断了75%的啤酒市场,其中AB 公司一家就占了40%多。日本的麒麟、朝日等4大公司占领了99%的市场。 我们青岛啤酒产量多年居全国第一,可市场占有率呢?1993年全国产量1040万吨,我们生产了28万吨,占2.3%;1994年我们产量上升到31 万吨,市场占有率下降到2.2%,因为全国产量增至1413万吨。现在, 燕京啤酒的产量跟我们不相上下,两大公司合起来不到5%! 面对众多‘洋啤’的包围,单靠我们企业自己的力量能抗衡多久呢?”

      “这些年来,我们并不是消极死守,而是主动扩展。除了在青岛继续扩建外,还在外地筹建分厂,争取在本世纪末产量上升到140万吨,把市场占有率提高到7%。但遇到的问题却不少。比如, 天津一家啤酒厂面临倒闭,我们出资5000万元,但人家不卖;而澳大利亚的福仕达公司竟以4500万元买下了。 我不知这是为什么。 我们近年先后控股收购了扬州啤酒厂、汉斯啤酒厂,没有得到任何优惠待遇。现在,一些国家以其企业在中国享受‘国民待遇’作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一个要价条件。实际上,在中国某些行业,外企比国有企业享受着优惠得多的待遇。”

      “我搞了多年啤酒,跟同行常打交道。我很同情被外国资本兼并的企业老总们。大家本都想把民族工业搞上去,把中国啤酒搞上去,但同行竞争这么激烈,又背着沉重的包袱,不合资就可能破产,被外商控股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如果国家有关部门能早些在资金上帮一把,在税收上优惠一些,很多企业未必会走上合资这条路。”

      “我总觉得,利用外资不应一哄而上,要有长远打算,不能饮鸠止渴。因为资金紧张,就把几代人攒的家底都卖了?有些外商并不是来合资办企业的,而是来炒买炒卖我国企业的。如果我们把好厂子都卖了,哪里还有民族工业?一想到啤酒行业的现状,我心里就感到一种悲哀。”

      邵瑞琦总经理就“青啤”说出了一个沉甸甸的话题——民族工业怎么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