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些精明的企业家已清楚地看到,企业优势的形成要依靠创造名牌产品与适度规模经济的叠加。因此,名牌与规模已成为企业普遍关注的问题。而如何把这两者结合起来,实施联动,更是企业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 一、名牌与规模联动:适应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 首先,从我国当前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分析。经过17年的改革,我国经济已开始从“短缺经济”走向数量与质量并重的发展阶段。一方面城乡居民逐步从满足温饱生活的必需性消费向提高生活质量的小康性消费发展,另一方面追求名牌商品,讲究生活质量的消费心理十分突出。如家电市场已经出现两极分化:人们消费追求名牌产品,非名牌产品无人或少人问津。出现了求新、求全、求美、求安全的消费需求,而且将是不是名牌产品来作为购物的重要选择条件。这一新型的消费需求推动我国经济从粗放式经营步入以质取胜、以名牌取胜的质量效益型增长阶段。这就为扩大企业规模、创造名牌产品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其次,从国际竞争环境分析。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加快,投资环境正日臻完善,许多国外大企业趁机大举抢滩,蚕食我们的市场,力图打响自己的牌子,吃掉我们的名牌。我国的企业已被推到了国际经营与竞争的第一线。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的企业一般规模偏小,产品附加值不高,竞争处于明显的弱势。国内一大批名牌产品在国际名牌产品的冲击下,有的萎缩,有的退出市场,有的与外商合资,牌子被外商挤掉。据市场调查,饮料、洗衣粉、化妆品、酒类、家用电器等大众消费品中,外国产品正急剧扩大市场,有的已经占领了相当大的市场份额。中国名牌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下降,反映的不仅仅是市场竞争中几个名牌产品的消失,而是国内市场逐渐被国外名牌产品所占领和垄断,中国经济发展失去强劲支撑,行业发展失去“拳头”产品支柱的大问题。尤其是今后若干年内,我国经济能不能再上一个新台阶,能否成功地走过以重化工业为主的高速增长时期,从而步入新兴工业国家的行列,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一批以名牌产品为支撑的规模企业能否迅速成长起来,最终成长为国际上著名的大型企业集团。 最后,振兴一方经济呼唤名牌与规模联动。名牌与规模联动,对振兴地方经济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和示范效应。创建一个名牌产品或名牌企业,不仅可以带动一个行业的发展,同时还能带动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可以说,日本是靠“索尼”、“富士”、“丰田”等一批产品和企业为支撑的,法国是葡萄酒和化妆品的故乡,瑞士是钟表的王国。珠江三角洲经济繁荣的背景,实质是一块饼(嘉士利)、一瓶水(健力宝)、一只锅(三角、半球)等名牌在不长的时间内迅速北上,很快占领了国内市场。1994年经济实力排位仅次于三大直辖市的苏州,之所以近年来经济有令人瞩目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孔雀”、“长城”、“春花”、“香雪海”这四大“名旦”。杭州的“娃哈哈”、咸阳的“五○五”、洛阳的“春都”……,通过创名牌带动一方经济发展的事例举不胜举。经济欠发达地区集中表现在缺少名牌产品和规模企业,要赶上发达地区,最佳增长点是创名牌产品。因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在经济总量上赶超经济发达地区是不可能的。若能通过名牌战略的实施,培育出几个乃至更多个规模企业和名牌产品,作为经济“着力点”,争夺全行业第一,以质量取胜,就能以名牌作为“牛鼻子”,带动本地区经济的发展,叫响地方的名声。 二、名牌:扩规模的动力 名牌是企业综合优势的集中体现,没有名牌产品,企业就无法迅速形成规模。这是因为:产品是市场竞争的载体,名牌产品是赢得市场竞争的关键。消费者从众多的产品中,总是有意识地选择那些质量可靠、服务完善、声誉卓著的名牌产品,所以名牌产品总是畅销不衰,市场就不断发展,规模也就可以随之迅速扩大。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要形成规模,首先要下力气创出名牌,以名牌带动企业规模经营,以规模化推动名牌产品批量化。换言之,企业规模发展是名牌战略的延伸,企业要形成规模,最佳选择是创名牌。 从世界上一些名牌产品或驰名商标的发展历程看,名牌产品的发展通常要依赖于规模庞大、实力雄厚的现代大型企业集团。世界上按商标价值排在前50位的名牌产品,基本上都是规模庞大、实力雄厚的大工业公司生产的。如美国的IBM 公司在世界各地都有制造企业和分支机构,年销售额稳定在650亿美元左右;日本丰田汽车的年产量达330万辆,比我国所有汽车厂年产量之总和还要多。可口可乐、奔驰汽车、柯达胶卷、索尼电器、韩国三星等莫不如此。 近年来,国内也涌现出一批规模较大、基础较好、发展潜力较大的企业集团,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以国内生产的名牌产品为龙头组建的。如青岛海尔集团、北京联想集团、同仁堂药业集团、广东健力宝集团、深圳三九集团、河北华药集团、杭州娃哈哈集团、洛阳春都集团等。这些企业集团的突出特点是:在每家企业集团中都有一个或几个名牌产品作为龙头,在每一个名牌产品的后面都有一个大型企业集团作支柱。以名牌带动扩规模,再以规模扩展取得市场竞争优势,获得稳固的市场占有率。因此,鼓励和扶植生产名牌产品的企业实行扩张,通过资产的重组优化和资源的重新配置,寻求企业间优势互补,实现1+1 >2 的联合目标,在生产当前产品的同时,开发新品或向新的边缘领域拓展,使名牌产品结构不断调整,规模效益不断提高,这是实施名牌战略的重要途径,也是培育能够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世界级大企业的重要而紧迫的问题。 三、规模:创名牌的支柱 有了一流的产品,并不等于有了市场,能成为名牌。市场是有一定规律的,规律之一就是产品必须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而市场份额是以一定企业规模为基础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规模是创名牌的支柱。 (一)金牌、银牌不等于名牌。名牌是客观存在的,不是政府的权威赋予或“评”出来的。1990年以前,江苏森达皮鞋曾先后获得市优、省优和三个部优称号,但由于当时企业规模小,年产量只有30万双,在市场上占有的份额小,没有能成为真正的名牌。1990年以后,森达集团积极扩张企业规模,年产量从30万双增加到200万双,产值从500 万元 发展到4亿元,市场从原来的沿海城市扩大到140 多个大中型城市和近 千个县镇,成为中国规模最大的皮鞋生产企业。在企业规模扩大的同时,森达皮鞋在消费者心中的地位也日益提高。企业规模尽管每年成倍扩大,产品仍然供不应求。1995年,森达皮鞋成为中国第一个“中国真皮鞋王”。企业兴衰,决战在市场。市场覆盖率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名牌的兴衰。所以,不管是创名牌,还是保名牌,都要具有适度规模,都要扩大批量。“森达”的成功正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