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有工业企业约474.4万个,其中大中型企业9680个, 职工总人数5263万人。我国财政收入的80%是由工业企业提供的。企业的发展、企业经济效益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四化建设。我国近几年的工业产值虽然增长较高,但基本上是依赖增加投资和劳动力来实现的,技术进步的作用很小,多数企业的经济效益较低,缺乏发展后劲。如何推动企业技术进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我国企业技术进步水平及其国际比较 1、劳动手段(工具、设备)。我国企业生产设备陈旧, 世界银行1985年对我国设备情况的调查结果是:六七十年代水平的占20%;已陈旧还可使用的占20%—25%,应该淘汰的占55%—60%。 2、能源和原材料消耗。能源消耗:生产1亿美元产值消耗的标准煤,中国为21万吨,美国为9.1万吨,日本为3.7万吨。即1 亿美元能耗,中国是美国的2.3倍,是日本的5.7倍。炼1吨钢的煤耗,中国为2.5吨,美国为0.99吨,日本为0.97吨,英国为0.96吨,法国为0.87吨,德国为0.77吨。原材料利用率:木材利用率中国为50%,发达国家为95%;钢材利用率:中国为60%,发达国家为85%。 3、劳动生产率(国民生产总值/社会劳动者, 美元/人)。 据1986年联合国统计,世界平均水平为6194美元,美国为28743美元, 日本为25119美元,我国为996美元。 4、劳动者素质。 我国科技人员(指有技术员以上职称或有中专以上学历的)约占职工总数的8%。在工业企业中,这个比例更低, 据对8000多个大中型企业的调查,工程技术人员占全部职工总数的比例为5 .1%,而且在生产第一线的(指在技术岗位)估计只有三分之一左右;发达国家仅具有大学文化水平的工程技术人员就占职工总数的25%—30%。我国科技人员文化素质偏低,层次结构也不合理。 5、产品结构与质量。产品结构不配套,短缺品种占48%; 抽样调查的产品优质率仅在10%左右,如机电行业的26000种产品中,达到 70年代水平的不到30%;在出口商品中,初级品与深加工品的比例情况,我国初级品所占比重过大,与发达国家的比较,如表所示: 初级产品和深加工产品的比例 国家 初级产品(%) 深加工产品(%) 日本 10.4 89.6 美国 17.7 82.3 英国 29.7 70.3 法国 21.6 78.4 中国 45.0 55.0 6、产业结构。我国技术密集型产业比重小, 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大,这是技术力量薄弱的反映。1983年世界银行曾按低收入国家、中等收入国家和发达收入国家分类,调查了三大产业的结构。我国三大产业结构比例与世界银行调查情况的比较,如表所示: 三大产业结构比例 三在产业发达国家中等收入国家低收入国家 中国 第一产业 6%45% 70%69% 第二产业 33%21% 15%19% 第三产业 56%34% 15%12% 7、国民经济增长中技术进步因素作用的比重。 在以上的各项比较中,对我国技术进步水平已经有一个概括的宏观认识,应用目前国际上已为多数国家所接受的、量化的技术进步水平计算法,即柯柏——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法,计算技术进步因素在国民经济增长中所起作用的比重,如表所示: 经济增长依赖技术进步因素的比重(1952—1982年) 国家 技术进步因素比重 美国 71% 日本 65% 原苏联 63% 中国 19%(1982年为32%) 从上表看出,我国依靠技术进步的程度是比较低的,但同时也说明,我国推动技术进步的潜力是很大的。发达国家技术进步比重,在20年代约为20%,50—60年代约为50%,现在约为70%。 二、我国企业技术进步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 1、企业经营承包责任制的承包期与技术更新周期不一致。 任何一种新技术都有它的投入期、生长期、成熟期、衰退期以及由这四个阶段形成的技术更新周期。新技术产品的成本在最初的投入阶段往往是比较高的,以后随着技术的生长、成熟和生产量的扩大,成本才逐渐降下来,获得明显的经济效益。这种成本在一定时期内随着时间推移而由高到低降落的曲线,国外学者从对新技术学习、掌握的角度,把它叫做“学习曲线”或“熟悉曲线”。如果厂长、经理的任职期限过短,由于新技术产品在最初阶段得不到什么利润,甚至还要亏本,等到刚刚可以获取利润时,他的任期却到了,从机制的角度讲,厂长、经理们是不乐意干这种只能由他们播种却不能由他们收获的事情的。如果说他们乐意应用新技术成果,更多的也只是乐意应用那些技术周期短,能在他们任职期间内获得经济效益的“小打小闹”,“小改小革”的小技术成果,整个企业是不可能有大的技术进步的。 2、企业技术进步缺乏经费保障机制。 企业的技术进步也需要先有投入。日本企业用于技术开发的需用占销售总额的1.8%, 美国企业这一比率达到了3.1%,我国只占0.87%。没有技术进步的投入, 哪有技术进步的产出?对技术进步投入越少,经济发展就越慢,经济发展越是缓慢,就越没有力量来进行技术进步的投入,从而在恶性循环中越陷越深。反过来,我们对技术进步进行了投入,经济就可以实现高速增长,经济增长的速度加快了,就有更大的力量来进行技术进步的投入,从而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收到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比翼双飞之功效。要使企业进入良性循环轨道,必须解决好技术进步的投入问题,并形成保证这种投入的机制。现在看来,过去那种发展经济“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的提法,在操作顺序上是不够合理的。其理由就在于科技要进步,成果要推广应用,并在生产中发挥作用,要靠政策,也是靠投入。应该把这个提法改为“一靠政策,二靠投入,三靠科技”,这才是一个符合逻辑的操作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