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工厂制”到“公司制”的跨越

——瓦轴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纪实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现代企业导刊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31
分类名称:工业企业管理
复印期号:1996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编者按:瓦房店轴承厂在实施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工作中,抓住转机建制的重点和难点,积极进取,勇于创新,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阶段性成果,受到国家经贸委等有关权威部门的肯定。今天特别刊发他们的改制纪实,希望他们所探索的新路,能够为企业界、理论界提供有益的借鉴。

      95年10月22日,国务院确定的全国百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企业之一、中国轴承工业的“摇蓝”——瓦房店轴承厂,经国家经贸委、辽宁省人民政府批准,换上“瓦房店轴承集团公司”的新牌子。从这天起,瓦轴不仅告别了沿用了半个多世纪的老名称。也正式告别昔日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工厂制”,迎来了市场经济下“公司制”的新时期。

      一、辉煌灿烂的昨天

      始建于1938年的瓦房店轴承厂,由日本人惨淡经营了近7年。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华民族的轴承工业从这里起步。作为全国500 家最大工业企业和三大骨干轴承厂之一,瓦轴的历史曾有过无数耀眼的辉煌:在这里,诞生了我国第一套工业轴承;自主研制了运载火箭、新型歼机、新型坦克、特种雷达的配套轴承;独立开发生产核工业主机轴承,铁路轴承、轧机轴承……在不同历史时期,瓦轴为社会主义工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仅近十年来,瓦轴就在自我消化增支减利因素7.6 亿元的基础上向国家上缴利税5.47亿元,相当于具有1983年规模的4.5 个瓦轴厂。为此,瓦轴先后跨入国家一级企业、国家特级安全企业、中国工业技术开发实力百强企业、百家知名企业、中国机械十大杰出企业的行列,并获辽宁省“效益杯”竞赛三连冠、全国五一劳动奖状等荣誉。

      二、市场经济给瓦轴上了一课

      然而,在向市场经济的过渡中,瓦轴受到极大冲击。改革开放使各地轴承小厂如雨后春笋般纷纷破土而出。它们发挥机制活、改线快、周期短、效率高的特点,抓住市场机会,大挖大企业的“墙角”。昔日“哈、瓦、洛”三大轴承厂三足鼎立、一统承轴天下的局面被打破。在这场群雄逐鹿之中,瓦轴显得有些无所适从。旧有的“工厂制”体制和经营机制日益成为企业走向市场的羁绊。同时,随着改革的深入,企业内部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

      ——产权关系不清,产权责任主体缺位。瓦轴是国有大企业,但国家和政府部门一直未明确究竟谁对瓦轴的资产负有最终责任,结果造成公公婆婆一大堆,人人都来管瓦轴,实际人人都不管瓦轴,人人都管不了瓦轴的局面;

      ——企业包袱沉重。在瓦房店市瓦轴既是大企业,又是“小社会”。企业内担负社会服务职能的人员就有1750名;拥有非经营性资产2.23亿元;每年支出教育经费900万元, 社会治安、 职工住房、 就医等费用3000 余万元,离退休人员医疗费、管理费近500万元。如此沉重的包袱,使瓦轴这个国有老企业如老牛负重,步履维艰;

      ——企业经营机制僵化、活力不足,隐性失业人员多。长期以来低工资、广就业,一直以养人为目的,导致机构重叠、人浮于事;虽经几次精简,企业富余人员仍有3000人左右;

      ——企业技术改造投入少、设备老化,技术结构和产品结构不合理。与国际同类企业相比,瓦轴的产品质量、物资消耗、工艺水平和技术装备都有较大差距,不适应进入国际市场的需要。

      ——企业现有组织机构和管理模式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由于权力过于集中,结构刚性大,信息链长,不能对市场变化做出灵敏反应;高级管理人员忙于日常经营,无暇考虑企业的长远发展战略;企业内没有真正形成相互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厂长既要代表国家的利益,又要代表企业和职工的利益,多位一体。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和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并求得生存与发展?已经成为瓦轴必须回答和解决的紧迫问题。

      三、面壁一年

      1994年11月全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工作会议上,瓦轴成为百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单位之一,一个新的课题摆在瓦轴人面前。

      什么是现代企业制度?是不是让职工丢掉饭碗,另谋出路?原本就为企业担忧的干部职工更加忧心忡忡。为了统一思想,加快改革步伐,知名企业家、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企业管理系的于杰厂长,提出了五个目标,并提出不达到这五个目标,绝不挂牌改制。

      转变观念——广泛进行学习和宣传活动,利用电视、报纸等各种宣传工具,促使广大职工不断更新思想观念,让大家明了建制试点和公司制改组的目的、内容、步骤,形成共识,统一思想。

      转换机制——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试点要求,扎实进行公司制改组工作。组织数百人的专职队伍,聘请社会中介机构人员,清产核资,评估资产,界定产权,理顺产权关系,确立了企业法人财产权,解决了产权责任主体缺位的问题。组建了职工持股会,制定了章程和管理办法,职工股权认购额已达7270万元。既培育了职工的投资者身份,又实现了集团公司各子公司的投资主体多元化,为企业与职工结成利益共同体创造了条件。

      精干人员——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制,实行企业与员工的“双向选择”和上岗、下岗、待岗的动态管理。精减各级领导干部717人, 压缩了非生产人员,通过充实新建扩建项目、开办第三产业、自谋职业等途径,分流富余人员5000多人。精减机构机使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日渐高涨,达到了减员增效的目的,1994年劳动生产率比上年提高21 %。

      卸下包袱——总的思路是精干主体、变包袱为财富。首先, 将原瓦轴厂资产、债务进行重组和分立,生产经营主体改制为瓦轴集团公司控股、职工持股会和其它社会法人参股的瓦房店轴承有限责任公司:将原厂办8家企业,通过集团公司控股或参股、 职工持股会入股或职工个人入股的形式,分别改制成瓦轴集团公司的控股子公司、参股子公司或股份合作制公司;将从原瓦轴厂中分离出来的辅助生产单位和生产服务单位,分别改制成集团公司控股、职工持股会参股的有限责任公司;对于承担企业办社会职能的单位,逐步从集团公司中分离出去,一部分实行独立经营,一部分交地方政府管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