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的“企业病”及其治理

作 者:

作者简介:
张代重,武汉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原文出处:
经济工作通讯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31
分类名称:工业企业管理
复印期号:1996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国有企业兼有两种病状

      概括起来讲,我国国有企业既患有“企业病”,又患有“国企病”。

      “企业病”,是指企业经营者缺乏资本营运的知识和本领,不善管理而造成的一种病症。它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与所有制和所从事的行业无直接关系;二是无论何种所有制和何种行业的企业,“染”上此病,均难逃厄运。

      “国企病”是指国有企业在过去计划经济加高度国有化条件下所形成的不能为市场经济所接受、甚至与市场经济格格不入的某些特征和病症,其突出特点是“政企不分”与“老板不到位”并存。这是我国国有企业在经济转轨时期独有的。

      二、国有企业的“企业病”

      国有企业首先是一个“企业”,“国有”仅仅说明企业的资产所有者(即出资者)是国家。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遇到了产品单一、投入不足、债务沉重、冗员、资金匮乏、管理落后等困难,这些均是病状。这些病状早已有之,只不过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变得更为严重。

      “企业病”究其原因,在于企业“老板”在市场竞争之中发生了资本运作上的重大错误,或者企业“老板”启用的是不懂市场经济、不懂科学管理的经营者。这就是病根。

      我国国有企业的经营者绝大多数来源于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或优秀的党政机关干部。尽管他们大多具有某一方面的专长和本领,但多数人并不知道,他们所需的第一本领是市场经济理论和资本营运的本领,这对他们来说恰恰是全新的领域,是陌生的。而他们原有的知识与专业,仅仅是企业经营者所需的一种辅助本领。我国过去就有一种说法:“三年可以学成一个手艺人,十年难学成一个买卖人”。道理就在于此。

      计划经济时代的厂长、经理可以不具备营运资本的本领,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厂长、经理必须是一种非其他专业所能替代的职业人员。有一些厂长、经理自觉地借鉴、钻研和实践,迅速成为合格的资本营运家,把企业营运成为市场竞争中的强者、胜者。但客观地讲,为数更多的厂长、经理尚未能实现这个跳跃,他们所习惯了的,他们所会运作的,多是与市场经济背道而驰的;他们所抱怨的,他们所愤愤不平的,很可能就是市场经济所推崇的。因此,他们必然会败在资本营运的强手之下。但是,我们许多厂长、经理还没有认识到上述道理。比如有这样的说法:“企业债务重,富余人员多,资金匮乏,你如果把债务挂起来(最好豁免),人员分流走,给我流动资金,我一样搞得好!”。且不说这种观点轻看了市场经济中经营者的本领,以为只要条件好,谁都能经营好,这显然与市场竞争的严峻现实不符。单从经营者的职业使命来看,这种说法也是不正确的。企业家面对的是现实的企业,这个企业可能条件好,也可能不好,其职业使命就是运用自己资本营运的知识和本领,把一个好企业搞得更好,把一个困难企业引向兴旺。对企业家来讲,交给了你债务,同时也交给了你资产(设备、厂房、土地、技术等等),交给了你冗员,同时也交给了你稳定充足的职工来源,为你寻求多产业保护和支撑奠定了基础。企业家的职业使命就是运用资本营运的本领,重组资产,重新创业。

      也有这样的说法:“国有企业如果能有私营企业、合资企业同样的机制,我也能搞好!”,不错,机制不活确实是制约国有企业发展的一个严峻问题。但它不是病根,而是病状。企业的机制是企业对内维系生命运动,对外适应经济环境的调控网络,它具体体现在企业的机构设置和规章制度上。企业的机制不是所有制的产物,没有姓“社”姓“资”之分,是由经济体制(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所决定的,是与生产经营方式紧密相关的。如同自然界的生物一样,自然环境变了,生物要生存,机能就要变。企业的机制还有一个特点,它是由企业决策者、经营者设计和构筑的。因此,企业家的知识水平和管理能力理所当然成为企业机制成功与否的关键之关键。

      我们常说搞好企业的关键是要有一个好班子,一种好产品,一支好队伍。其实起决定作用的是有一个好班子,这里的好班子是指懂得营运资本的企业家班子。无论何种所有制的企业都是如此。换句话说,作为政府,不应对企业的产品、质量、管理承担直接责任,但必须对选用了不能给企业带来好产品、好队伍、好质量、好管理的经营者承担具体的责任,而不是抽象的责任。

      三、国有企业的“国企病”

      我国的国有企业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产生、发展和壮大起来的,为我国经济的腾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功不可没。计划经济与高度的资产国有化使我们的国有企业同时具有两个最突出的特点:第一,政府的计划即是企业产供销的指令,企业无需参与市场竞争,因而它不是一个真正的企业,而是一个执行国家计划的生产车间;第二,企业只有“上级”“主管部门”,根本没有资产的出资者(人们俗称“老板”)的概念,不可能真正承担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这两个特点的同时存在,形成了国有企业的“国企病”。即政企不分与国有资产出资者(即“老板”)不到位的毛病同时存在。这个“同时存在”虽然尚未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但它确实是国有企业大面积状况不好的另一病根。

      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是面向全社会、面对各种所有制企业的。政府的行政管理不能只给某种所有制企业吃偏饭。一句话,政府管理的是全民族的经济,全社会的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必须剪断、彻底地剪断与国有企业的隶属关系,政府部门要回位,回到管理全社会的经济位置上来,这也是搞好国有企业的必需。

      现在的问题是:尽管企业不应该有“上级”,但不能没有出资者、没有“老板”。企业一旦诞生,就面临两种关系:一种是所有者即“老板”的支撑与制约,另一种是国家经济政策和法规(如税收法规、工商行政管理法规等)的扶持与制约。这二者既规范了企业的行为,又给予了它生存的条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