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型团队有效知识转移的社会资本结构优化研究

作 者:

作者简介:
柯江林,中国人民大学 劳动人事学院,北京 100872;   石金涛,上海交通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 200052   柯江林,博士后;   石金涛,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所所长。

原文出处:
研究与发展管理

内容提要:

知识型团队是组织进行知识创造的理想场所或者“Ba”,在开放系统下团队内外部的知识转移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知识创造结果。根据团队运行需要,本文认为“内部偏重于隐性知识转移而外部加强显性知识转移”是一个合理的安排,而与此相应的社会资本结构优化设计是:团队内部社会资本应具有强连结、紧密型网络、一般信任和共同的结构性知识等特征,而外部社会资本则应表现为弱连结、松散型网络、特殊信任和共同的组件性知识,前者有利于成员之间进行隐性知识的深度转移,而后者则有利于成员从外部主体进行显性知识的广度转移。


期刊代号:F31
分类名称:企业管理研究
复印期号:2007 年 06 期

字号:

      在知识经济浪潮中,组织中的团队,如新产品开发团队、咨询团队、计划制定团队、质量管理团队、流程改善团队等层出不穷。当这些团队主要由知识型员工组成、以知识创造为核心任务时,就成为了知识型团队。根据资源创造的交换与整合两阶段理论,知识分享或转移是知识创造的前提条件。在知识管理领域,信息系统学派主张从构建IT网络、知识库等角度拓展知识转移途径,经济学派则试图从经济激励角度解决类似公共物品供给的知识共享困境,但由于知识形态的无形性与价值的不确定性,知识转移的显性经济激励机制难以为继,知识共享网络虽然创建了优良的基础设施,却可能由于激励不足而陷入瘫痪状态。发轫于新经济社会学的社会资本理论成功地解释了很多合作行为,逐渐受到知识管理学者的重视。Argote等指出[1] 从“关系”角度研究知识管理的重要性。笔者以知识型团队为背景探讨便于知识有效转移的社会资本形态。

      1 知识创造与知识型团队的知识转移

      如何获取并保持可持续竞争优势是管理领域企业理论所要回答的中心问题。受SCP产业分析范式熏陶的哈佛学派在迈克·波特教授主导下提出了产业结构观,强调了市场定位在组织获取超额回报的重要性。不同于这种外生竞争优势学说,Penrose与Wernerfelt等认为在动态竞争环境下,企业真正的竞争优势源自内部那些有价值的、稀缺的、不可模仿与替代的资源或能力。Leonard-Barton、Spender与Drucker[2~4] 等更是认为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是最独特、“唯一有意义的”资源,因为它具有路径依赖性与因果模糊性而不易被模仿.知识需要不断更新,组织为动态地适应不断革新的环境就必须创造知识[5]。大量研究表明,知识创造是技术创新、新产品开发、公司创业等组织结果的关键,失去了知识创造也就失去了竞争优势。Nonaka等[6] 则直言“持续地创造知识”是企业存在的原因。

      知识型团队无疑成为了企业知识创造的重要场所。Senge认为团队是最佳的学习单位[7]。Nonaka与Konno[6]借用“Ba”的概念以描述知识创造过程中所依赖的共同场所。具体的知识创造过程,就像其他任何资源的创造一样须经历交换与整合两个一般环节[8]。知识转移指由知识发出者(拥有者)向知识接受者传递知识的过程,它与知识交换、知识分享、知识流动等概念因本质上相同而经常被互用。Nonaka和Takeuchi[9] 认为知识创造会经过分享内隐知识,创造、确认观念,建立原型以及跨人际、部门层次的知识扩散等过程。Krogh[10] 认为经由知识创造的价值创造至少应经历五个阶段,其中第一个阶段为团队成员间的知识、经验与实践的分享。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Snell[11] 领导的康奈尔大学研究小组将基于人力资本创造组织优势的研究视角转向了知识流动,体现了个体知识转移在组织知识创造中的重要作用。

      在开放系统下,团队的知识转移由内外部构成。组建团队的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团队成员的专长,但随着任务复杂化、多样化与模糊化,团队需要借用“外脑”,跨越团队甚至组织边界从组织其他部门、顾客、供应商、联盟公司以及同行竞争公司、高校、研究所等转移有价值的知识与信息。团队内部知识转移是关键,而跨边界知识转移则是团队良性运作的重要补充(见图1)。

      

      图1 团队内外部的知识转移网络

      Fig.1 The network of knowledge transfer inside and outside team

      内部与外部知识转移对提升团队效能都非常重要,不可偏废一方。知识的创造是由数据、信息再到显性与隐性知识不断浓缩深化的过程。外部知识主体转移的往往是单元式、显性的知识碎片,接受知识的团队成员在摄入后经预处理再转移给团队内其他成员。采用团队而不是其他松散组织形式来完成知识创造任务,主要目的在于期望通过高度互动和深度交流方式来整合团队内部专家的隐性知识。因此团队内部知识网络相对而言承载了更复杂、更隐性的知识转移,而外部知识网络则更趋向信息化的显性知识转移。

      2 个体间知识转移中的社会资本功能

      2.1 个体间知识转移的三个决定因素

      管理者使用知识型团队在于其相信团队成员能通过相互分享知识来创造更复杂、价值更高的知识[9]。但知识拥有者或许并没有与他人分享知识的意愿[12,13]。如个体为了维持知识所带来的专家影响力而拒绝向他人转移知识,以及因无法获得知识分享的合理报酬而继续拥有知识的独有权[14]。同样,知识转移的接受方也可能会遭受知识转移的成本与风险因此最终的知识转移状态是知识转移主体的一种理性权衡结果,只有双方预期的收益超过成本产生共同意愿时,知识转移才会被诱发(参见图2)。但知识转移对知识拥有者成本更高,对知识接受者则收益更大[15]。

      

      图2 个体间的知识转移矩阵

      Fig.2 The matrix of interpersonal knowledge transfer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