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家科学基金(NSF)认为, 基础研究是不带有任何应用目的的寻找新知识的研究,而应用研究是为了特定应用获得新知识的研究。事实上,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在现实中是比较难以区分的[13]。Salter和Martin(2001)将基础研究视为包括为了获得新知识的“好奇心驱动”的基础研究和具有某些实际的应用背景,但不明确针对具体过程和具体产品形式的战略性研究[ 2] 。 我们认为, Salter 和Martin的这一界定,更适用于在企业层面上理解基础研究活动。科技发展的源头在于基础研究的重大发现,当今的信息产业、生物产业等高技术产业的发展都是植根于基础研究的发展。因此,陈佳洱院士指出:“基础研究是自主创新的基石。[1] ”对企业来说,之所以强调“自主”二字,主要是体现在对科学技术知识的把握。基于此点认识,我们着重对国内企业从事基础研究的状况进行了分析和调研,并针对如何促进企业基础研究从而提升其自主创新能力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企业基础研究与自主创新能力 企业是否应该参与或组织进行基础研究,曾一直存在争议。Arrow(1962)[3] 和Nelson(1959)[9] 认为,企业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但研究与开发的社会回报大于对企业的回报,从而会导致企业对研究开发投入的不足。然而,伴随着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潜力逐渐得到释放,后期逐渐有些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企业的内部基础研究活动不仅没有减少,反而不断地在增强[8]。Pavitt(1987)[10]、Rosenberg(1982)[11]、Cohen和Levinthal[5] (1989)等人在其研究成果中明确指出,由于研发活动的不确定性,在科技成果的生产机构与应用机构之间达成完整的合同几乎是不可能的,并且,企业内部基础研究具有很强的应用针对性。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的事实表明,发达国家企业在基础研究领域的投入在逐渐加大。因此,在知识经济和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企业从事基础研究已经成为必然。 而从自主创新的视角来看,基础研究是企业积累知识和奠定能力基础的必要环节。自主创新的实现离不开内部知识的积累和对外部知识的吸收——内部知识的积累、是吸收外部知识的基础。Cohen和Levinthal[4](1990)认为,企业从事基础研究的目的不是为了特定的结果,而是为了提供一般的背景知识。许多研究也表明,从事基础研究会帮助企业更好地吸收外部知识[6][7]。Cohen和Levinthal(1990)最早将“辨识外部有价值的新知识,吸收它并最终将其市场化”的能力界定为吸收能力。笔者认为,吸收能力虽然注意到利用外部知识的重要性,但是忽视了内外部知识的融合会产生吸收基础之上的改进,从而可能会形成新的创新产出——笔者将这一整合内外部知识形成新的创新产出的能力,称之为“学习能力”。这一学习能力是企业建立与高校、科研机构之间合作交流的能力平台,同时,也是促使企业进行产品创新、获得市场先发优势或成为一个快速跟进者的基础。 企业基础研究主要是为学习能力提供一个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是促进企业创新,最终形成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基础研究水平决定了企业的学习行为和选择吸收外部知识的能力。由于科研过程是一个逐渐累积的过程,创新可能会导致新的研究产生[12]。从而,创新能力的增强也会提升企业基础研究的水平。它们之间的水平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企业基础研究与创新能力的提升 二、我国企业基础研究现状与问题分析 1.企业成为R&D活动的最主要执行主体,但其基础研究投入相对不足 自1995至2004年,我国R&D经费执行部门的分布状况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研发机构的R&D活动经费明显下降,而企业的R&D经费支出呈逐年增加趋势,已经成为最主要的R&D活动执行部门。截至2004年,国内企业R&D经费占全国的比重达到66.8%。 但与企业R&D经费总量和占全国相对比重的快速增长相比较,企业在基础研究方面的经费支出增长较为不足。反映在:首先,从企业内部的R&D活动经费支出来看,我国企业基础研究加上应用研究与试验发展的经费之比为1:11,OECD 国家的这一比例为3:7。2003年,国内企业在基础研究领域内的投资为6.4亿元, 仅占企业全部R&D活动经费支出的0.7%(见图2)。其次,从企业基础研究经费支出占全国基础研究经费支出的比重来看,美国、日本、韩国等国的企业基础研究所占比重大于三分之一,甚至超过政府研究机构。在我国,基础研究活动几乎全部在政府部门所属的研究机构和高校中进行的。2003年,企业的基础研究经费支出仅占全国基础研究支出的7.3%(图2)。
图2 企业R&D经费支出在不同R&D活动类型间的执行比较 资料来源:中国科技指标2004.北京,科学技术部,科技文献出版社,2005.8 从R&D人员投入状况来看,企业基础研究的人员比例过低。2003年国内企业研发人员中90%以上从事试验发展,从事基础研究的R&D人员仅有0.85%。2003年,全国基础研究活动人员中,有64.9%在高等学校,28.7%在研发机构,企业仅占6.5%(见图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