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公益捐赠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作 者:

作者简介:
罗公利,青岛科技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 肖强,青岛科技大学,山东 青岛 266042

原文出处: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内容提要:

企业捐赠公益事业在发达国家已有多年历史。国外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社会责任、企业捐赠行为、企业捐赠绩效评价与管理等三个方面。我国对企业公益捐赠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主要集中在企业捐赠的会计处理与纳税、企业捐赠的法律分析等方面,对企业捐赠运行机制、企业捐赠动机和企业捐赠管理方法有一定研究,但很不深入。运用管理学、经济学基本原理,深入研究企业公益捐赠的运行机制、行为特征和管理实践将是今后的主要方向。


期刊代号:F31
分类名称:企业管理研究
复印期号:2007 年 03 期

字号:

      企业捐赠是指企业以自己的名义自愿无偿将其有权处分的合法财产赠送给合法的受赠人用于与生产经营活动没有直接关系的公益事业的行为(《关于加强企业对外捐赠财务管理的通知》财企[2003]95号)。在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中,捐赠已成为企业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重要方式,分担了政府作为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提供者的责任。在当今社会生活中,企业捐赠对于救济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减轻国家的经济负担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时,捐赠公益事业提高了企业声誉、激励了员工士气、增加了品牌价值。因此,大力推动企业捐赠公益事业不仅有利于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而且会增加企业的长期收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国外研究进展

      企业捐赠公益事业在欧美发达国家已有许多年历史,西方学者从不同方面对企业捐赠问题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研究。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社会责任、企业捐赠行为、企业捐赠绩效评价与管理等三个方面。

      (一)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

      企业公益捐赠的实质是企业通过履行社会责任,实现企业发展目标。国外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主要有两类观点:

      1.企业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不可兼容论。国外学者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争论由来已久。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在1970年出版的一期《纽约时代杂志》(New York Times Magazine)中撰文指出:企业的惟一社会责任就是“在法律和规章制度允许的范围之内,利用它的资源从事旨在增加其利润的活动”。在《资本主义和自由》(Capitalism and Freedom)一书中,他写道:“企业是其所有者——股东的一种工具。如果企业进行捐赠,它就剥夺了股东个人自行处置其资金的权利。”弗里德曼的结论是:即便要进行公益捐赠,捐赠人也应该是股东个人,或推而广之,是员工个人,而非整个企业。显然,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企业社会责任观将企业的社会目标和经济目标看成是不可兼容的两个方面,即要达到某一目标总以牺牲另一目标为前提。实际上,这种观点以两个隐含的假设为基础:第一是企业的社会目标与经济目标是相互分离、相互对立的,因此企业造福社会总是以牺牲其经济利润为代价的;第二是企业捐赠者为社会福利作出的贡献比个人捐赠者小[1]。

      2.企业社会责任和经济目标兼容论。以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和马克·克雷默(Mark R.Kramer)为代表的战略管理学家则认为,从长远来看,企业的社会目标和经济目标本身并不冲突,实际上它们还是互相联系的。从真正意义上的战略性角度来思考,企业可以利用公益活动来改善自己的竞争环境。利用公益活动来改善竞争环境可以使社会目标和经济目标统一起来,并能使企业的长远业务前景得到改善。企业在改善竞争环境时,能够做的不只是捐点钱而已,它们还能充分利用自身能力和关系来支持公益事业,由此产生的社会效益远远超出了个人捐赠者、基金会甚至政府所能提供的。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企业的任何支出都会带来社会效益,也不意味着任何社会效益都能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大多数的企业支出只能为其自身带来利益,而与企业经营无关的公益捐赠能产生的也只是社会效益。只有在企业的支出能同时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情况下,企业的公益活动和股东的利益才可能交汇在一起,如图1所示。

      该图中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的是企业的公益活动对其竞争环境产生重要影响的区域。正是在这个区域,企业的公益活动才真正具有战略性[2]。国外许多企业树立了战略性企业捐赠理念,并在实践中日益显示出它的竞争性。

      (二)对企业公益捐赠行为的研究

      

      图1 利益交汇

      对企业公益捐赠行为的研究是企业捐赠问题研究的核心,主要包括对产生捐赠行为的动机和影响捐赠行为的因素进行的研究。

      1.对企业捐赠动机的研究

      戈拉斯克维奇(Galaskiewicz)指出,企业的捐赠行为可分为三种:即企业对受益者的直接捐赠、企业对已存在的基金会组织或其他公益机构的捐赠、企业直接捐资成立基金会组织等[3]。不管是哪种捐赠行为,背后都会有它的动机,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1)竞争优势论

      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和马克·克雷默(Mark R.Kramer)提出了战略性公益捐赠,以竞争环境四要素理论分析了企业捐赠行为,如图2所示。

      

      图2 企业捐赠行为分析的竞争环境四要素模型

      波特(Porter)和克雷默(Kramer)研究指出:企业利用公益活动来改善竞争环境可以使社会目标和经济目标统一起来,并能使企业的长远业务前景得到改善。通过仔细分析竞争环境的生产要素、需求情况、战略和竞争环境、相关和支持性产业等要素,企业可以找到能同时实现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既能提高自身竞争力又能提高其所在组群竞争力的公益活动领域。并提出公益基金会可以通过四条途径来创造社会价值,即选择最佳捐赠对象、向其他捐赠者发出信号、提高受赠方的绩效,以及增进该领域知识并改进该领域的实践,如图3所示。

      

      图3 企业公益活动价值最大化

      企业的公益活动和竞争环境联系得越紧,其公益捐赠对社会的贡献就越大,获得的竞争优势也就越大[2]。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