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关于企业效率的测度,传统组织理论大都从物质之间,员工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分析入手,从技术、组织结构与层次、规章制度、心理与行为、人际关系和非正式组织等方面来解释组织效率的原因,并据此构建测度的指标体系。由于传统组织理论未考虑环境对组织的影响,因而无法解释和测度企业组织内部循环系统在外部环境的作用下发生突变,通过功能耦合而形成的超循环组织系统对提高企业组织效率的影响。现代组织理论中的系统学派和权变学派,弥补了这一不足,他们注重了环境因素,把组织视为一个投入产出的开放系统(吴丽民等,2001)[1],从组织资源的获取、组织的内部运作过程和组织的产出等方面来评价组织的有效性,并建立了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如坎贝尔(John Campbell,1979)提出的以总体有效性(overall effectiveness),生产率(productivity),效率(efficiency),利润(profit),质量(quality),意外频率(accident),增长((growth),旷工率(absenteeism),员工流失率(turnover),员工满足感(jobsatisfaction),动机(motivation),士气(morale),控制(control),冲突与团结(conflict and cohesion),弹性与适应力((flexibility and adaptation),规划和目标设定(planning and goal setting),目标一致性(goal consensus),组织目标的内化(internalization of organizational goals),角色与规范融合(role and noon congruence),人际关系的技巧(interpersonal skills),管理工作的技巧(managerial skills),信息的管理与沟通((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communication),准备状态(readiness),环境的运用(utilization environment),外部实体的评价(evaluation by external entitle),稳定性(stability),人力资源的价值(clue of human resources),参与及影响力分享(participation and shared influences),培养与发展的重视(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emphasis),成就的重视(achievement emphasis)等测度为主的指标体系(John Campbell,1979)[2]。近年来,我国不少学者以该指标体系为蓝本,尝试从沟通的效率、管理幅度的效率、资源运用的效率和命令执行的效率等方面来测度企业组织效率。由于企业组织是一个复杂的利益实体,其效率取决于诸多因素,不同企业组织效率模式更是千差万别,运用上述指标,我们很难从实际操作层面正面去测度企业组织效率,然而我们却可以从反面测度企业组织负效率,用1-负效率=效率的公式,得到组织的效率水平。根据组织循环理论,组织循环为组织内部各元素,如:物质、资金、信息、知识及权力等,以及内部元素与外部元素,如:顾客、供应商、债权人、投资人、政府、社会等之间相互作用提供了资源流动的通道(田也壮,2005)[3]。而资源流动最终都会在财务指标上,尤其是现金流量类指标上得以体现(李小燕等,2003)[4]。为此,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相关财务指标的变化,来测度企业组织循环负效率状况,进而得到组织的效率水平,从而提醒组织及早采取行动,促使企业组织循环效率的提高。基于这一思路,本文从我国企业组织循环负效率呈现的财务特征入手,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我国企业组织循环负效率的测度指标进行探讨。 二、企业组织循环负效率呈现的财务特征分析 企业组织循环(Organization Cycle)是指组织内部元素之间、内部元素与外部元素之间相互作用而构建的所有循环(田也壮,2005)[3]。企业组织循环的目的是为了创造增加值和可持续发展,因而其效率是指企业投入一定单位的成本所得到的产出。这里的成本是指企业组织为获得产出而付出的代价;产出是指企业资源,如:自然资源、资本、劳动、技术、信息等通过组织循环所带来的经济增加值,用公式表示为: 经济增加值=(企业息税前利润-投入资源×行业平均资源利润率) 式中行业平均资源利润率是指企业承担一定社会责任和限定在一定资源消耗比范围之内的行业平均利润水平。当经济增加值为负值时,企业组织循环效率为负值,即为负效率。我们认为,企业组织负效率最初表现为维持企业组织运行的高消耗、高排放和低效率,进而表现为产品滞销、资金链断裂、办事推诿、会议及浪费增多、企业走向政治化和腐败等,其最终结果表现为企业连续亏损、被并购或破产。企业组织循环负效率呈现的财务特征通常可以从企业外在特征,如:交易记录恶化;过度依赖借款及关联交易;通过收购或资本支出方式大规模扩张;财务报表及相关信息公布迟缓;管理层持股数下降;领导班子更换频繁等及财务指标两个方面察觉,本文仅对财务指标进行分析。 从理论层面上看,组织与外界进行相互作用的过程就是组织从外界获取、消耗资源,从而产生新的资源,并将新的资源又输出到外界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是资源的循环过程,又是现金流的循环和周转过程。为此,通过对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各项现金流类指标进行比较,观察其变化趋势,便可从中捕捉企业组织循环负效率的信号。根据前人及我们的研究成果[4,5],现将企业组织循环负效率显现的财务特征指标及征兆列表表示如下表1。 表1 企业组织循环负效率显现的财务特征指标及征兆
三、实证检验 (一)研究的前提假设 假设1:ST公司为组织循环负效率的公司 ST公司又称“特别处理”公司,是指出现财务状况或其他状况异常,导致投资者难于判断公司前景,权益可能受到损害的公司。大量实证研究结果表明,ST公司在ST前三年公司治理结构、内控制度、企业业绩、管理效率等诸多方面均已表现异常,尤其是ST前一年,公司财务状况恶化的特征更为显著(陈静,1999;谷祺、刘淑莲,1999等),暴露出组织各循环的种种问题,如产品滞销,现金流转困难,优秀员工流失率上升,组织循环目标扭曲等而引起现金流量类指标超常规变动。由于在我国,劳动生产率弹性与价格弹性之比大于1,因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下降,会引起企业劳动生产率更大幅度地下降和经济增加值的锐减。为此,上市公司成为ST后就意味着公司组织循环存在某种程度的负效率,因此,我们以ST公司作为组织循环负效率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