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知识经济初显端倪。这种直接建立在知识与信息的生产、分配与使用基础上崭新的经济形态,不可避免地给传统的技术创新研究带来冲击。知识经济中,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全球性技术竞争的不断加剧,物质生产手段的技术含量日益增大,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中面对的技术的综合性和集群性越来越强,技术创新不再是线性连续的,而呈现为非线性。换言之,技术创新更多地体现为一种动态的复杂的社会化知识创造过程。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企业嵌入在一个具体、实时的社会网络系统中[1](Granovetter,1985),知识包容在网络与社区之中[2](Rjean Landry; Moktar Lamari,2002)。 企业技术创新日益突出的社会化特征,促使社会资本理论成为研究企业技术创新的一个很好的视角。笔者试图以社会资本理论为基础,针对技术创新的知识特征,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分析现代企业社会资本影响技术创新的内在机理,从而深化人们对社会资本和技术创新的认识。 一、企业社会资本理论内涵 (一)企业社会资本概念界定 社会资本是作为与经济资本相区别而提出的概念,最初被用来描述嵌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资源,但随着研究领域的不断扩展,它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社会现象的研究。包括家庭内外关系、企业内外关系、组织和市场界面关系以及公共社会生活方面的研究。 社会资本最早出现在美国经济学家劳瑞Loury(1977)和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1980)的著作中。劳瑞在考察美国经济如何按照种族来进行分割的过程中创造了“社会资本”这个概念,他将社会资本定义为:“促进或帮助获得市场中有价值的技能或特点的人之间自然产生的社会关系。”他认为黑人的后代之所以处于不利地位,主要是由于在社区环境和可获得的社会资源上存在巨大差别,从而导致他们在成人后仍然处于不利的地位。当代首先对社会资本进行系统研究的要推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1980年他在《社会资本漫谈》中首次提出社会资本的概念。他将社会资本定义为:“实际或潜在的资源的集合体,这些资源同对大家共同熟悉或认可的制度化关系的持久网络的占有联系在一起,它是自然累积而成的。”[3] 从布迪厄以来,社会资本成了一个重要的社会学概念,但在早期关于社会资本的研究中,研究对象多局限于个人。最初把社会资本由个人层次延伸至企业层次的是罗纳德·伯特(Ronald Burt,1992),他认为社会资本是社会行为者从社会关系网络中所获得的一种资源,企业作为有目的的社会行为者,社会资本的逻辑不可避免地会扩展到企业层次。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关系就是社会资本,它是竞争成功的最终决定者[4]。但真正系统提出企业社会资本的概念并对其进行分析的是盖比(Gabbay,1999),他以企业作为研究主体,分析了社会结构如何与企业以及企业内成员目标的实现相关联,他主张企业的社会资本是以社会结构为载体,有助于企业目标实现的那些资源,最终他把企业社会资本界定为“企业通过社会关系网络所获得的能够促进其目标实现的有形或无形资源”,这一定义显然扩展了社会资本的内涵,因为它不仅包括了关系中的信任、规范等促进合作的无形资源,也包括企业(或其内部成员)从关系伙伴处所获得的其他有形或无形资源。正是以此概念出发,来研究我国企业社会资本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关联性。 (二)我国企业社会资本内涵 我国是一个网络(关系)特征非常明显的国家,企业网络是企业的战略性资源之一,从我国国情出发,从宽泛的角度界定企业社会资本内涵:在社会人假设下,企业社会资本为反映企业内外部社会关系特征的有助于目标实现的生产性经济资源,这些资源包括企业关系网络中的信任、承诺、规范、结构位置等。企业社会资本分为两大类:企业内部社会资本和企业外部社会资本。企业内部社会资本是由企业内部的员工、管理者、部门、团队之间的社会关系网络而形成的关系资源,主要包括四类:一是存在于员工之间的社会资本;二是存在于员工与管理者之间的社会资本;三是存在于管理者之间的社会资本;四是存在于部门之间的社会资本。企业外部社会资本是由于企业嵌入在外部关系网络中所形成的关系资源。主要包括企业与相关企业之间的横向联系,与其供应链上各环节之间的纵向联系,与企业外部的相关实体、群体之间的社会联系等社会关系的总和以及该企业获取并利用这些管理来摄取外部信息和其他资源的能力总和。企业社会资本的构成见图一。
二、企业社会资本影响技术创新的经济性分析 (一)知识与技术创新 随着20世纪科学知识存量的不断增加和工业R&D活动的不断发展,知识的生产、转移和使用对技术创新的作用日益显现出来。对技术创新的本质的认识,许多学者注重从知识的角度把握技术创新,并认为技术创新和知识是密切相关的。技术甚至可以看作是以知识作为其表现形式的,Allen等学者把知识定义为研究人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产生的新思想和技巧。所以,技术就可以看作是企业所拥有知识库中的一种特殊知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认为,当代技术创新活动是在生产厂商和用户在交流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互动过程中不断向前推动的。同时德鲁克也认为[5],技术创新就是用知识生产新知识,技术创新是通过企业内外知识的识别、获取、流动转化形成的。 那么,如果把技术创新视为是一种重要的知识创造过程,技术创新就成为知识创造主体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充分创造、利用和扩散组织内外隐性与显性知识的一系列活动的综合。显性知识包括事实、数据、报告等,它是可以被编码的知识,可以存在于文件档案、专利、计算机数据库等中。而所谓隐性知识最早是由英国思想家Michael Polanyi提出,它是指那些不可言传的,具有高度专有性的技术知识。由于隐性知识一般是个人长期创造和积累的结果,它是属于更深层次的、个人拥有的知识,它难以用语言进行表述,也不易被识别、衡量其价值或被其他人理解。如何把隐性知识显性化对于企业技术创新的成功就非常重要。只有通过显性化的过程,企业中的个体知识才能转变为组织拥有的知识。所以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技术创新和建立核心竞争优势的重要关键就是将个人拥有的隐性知识转化为组织拥有的显性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