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内外一些知名企业经营失败,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失真等问题的出现,都与企业内部控制失效或缺失有很大关系。就此问题,理论界从建立和健全的角度进行了深入研究,但从实际情况来分析,评价主体在对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时,重在提高审计效率和保证审计质量,[1] 未从根本上解决企业对内部控制认识漠不关心的现象。本文以COSO提出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中的要素为对象,结合《萨班斯——奥克斯法案》404条款的内容, 试图构建一套较适合于我国企业实际的评价指标体系。 一 内部控制评价指标设计的逻辑起点 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评价,必须有一套客观可靠的基本参照标准。[2] 而这一标准的建立,必须依附于评价目标。因为评价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目标是这一活动的灵魂,它统驭着整个评价过程。[3](P278—280) 换言之,内部控制评价指标的确立,应该以评价目标为核心,它是对评价目标的具体化。内部控制评价目标制约其评价指标体系,而内部控制评价指标又影响着整个评价活动。因此,如果内部控制的评价目的是明晰、稳定的,其评价指标体系又能充分体现所确定的评价目标,且评价的全过程是遵守这一参照系统而进行的,则至少可以从逻辑上保证这一评价是合理的。从企业内部控制的本质来看,内部控制是一个以建立健全的适当性和执行的有效性二维向量构成的矩阵系统,如图1所示。 附图
图1 内部控制矩阵图 图1中Ⅸ为健全、合理且执行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 是保证企业经营活动及经营目标实现的有效机制;Ⅰ则为内部控制失控的企业;其他几个象限代表企业内部控制均有不同程度的问题:要么在设计上有漏洞,要么在执行时不得力。因此,在对企业的内部控制系统进行评价时,不能单独从其建立是否健全、合理来衡量,还应从其执行是否有效方面给予合理的判断。一般而言,对于处于右上角的企业,具备保证企业经营目标实现的内部控制系统,为理想的状态;对处于其他象限的企业,则应促使它们转向理想的象限。基于此,内部控制评价指标的逻辑起点是以实现企业经营目标为指导,以最终达到“以评促建”为目的。其具体目标是:保证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并促使其有效执行。 二 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构架 “体系”一词是指若干有关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构成的整体,其基本特征在于它的关联性、全面性和整体性。因此,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是指企业内部控制评价范畴的有关事项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形成的一个内涵与外延相统一的有机系统。[4] 按照这一概念的要求,该指标体系应既能反映理论的前瞻性,又具有指导实际工作的可操作性。即在结合国内外内部控制评价理论与实际的基础上,构建出适合于目前我国企业实际的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本文以内部控制构成要素的评价为主要研究对象,设计如表1的具体指标体系。 表1 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 二级指标量化标准 一级 二级 指标内涵及要求 符合 基本达未达到要求 指标 指标 要求 到要求 U[,1]-1 指管理者个人及管理者群体的专业、技能、操守、 管 道德、价值观、年龄等以及这些因素的组合。三条基本达 三条都不完整或虽有一定 理 1.管理者应具备与企业发展相合拍的素质及素 5—6分 要求或其中 的素质结构和一定操守,但 者 质结构;2.管理阶层订有行为守则或类似规范, 有一条稍有 执行不好。 素 而且能落实;3.管理层在与各利益关系者交往不足。 2—3分 质 时,其行为显示出操守和价值观。 4—5.5分 6 分 U[,1]-2 指管理者对待风险的态度、采用的管理方式、对 管 法规的反映、对财务的重视程度以及对人员的看 理 法等。 五条基本达 防范风险的意识淡薄;各层 哲 1.管理者阶层对承担风险的态度是积极的,即不 要求或其中 级管理者之间无互动;在政 U[,1]学 仅有防范风险的意识,而且有切实可行的内部控4.5—5分 一条稍有欠 策超期时无补救措施;不愿 控及 制措施,使用风险被控制在一个可接受的水平上;缺。 1—3分 制管 2.有良好的沟通渠道;3.可供选择的措施和政策 3.5—4分 环理 超期时有相应的补救办法;4.有提供重要信息的 境风 义务和愿望;5.管理者能够提供内部控制声明。 30格 分5 分 U[,1]-3董事会直接监督经营者的经营活动。审计委员 董 会是所有者监督经营者的工具或措施。它由外 事 部董事组成。五条基本达 他们不具有独立性;或所拥 会 1.董事会与管理阶层间是独立的;2.审计委员会 要求或其中 有的知识与技能不符合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