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方向推进,国有企业负债比率过高的问题更加突出地 显现出来,国有企业债务问题一时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学术界提出了一些化解国 有企业债务问题的对策(周小川等,1994;吴晓灵等,1997)。国有企业债务问题已经成 为国有企业和国有商业银行进一步改革和发展的重大障碍。如何使国有企业走出困境是 我国政府的当务之急,中央和国务院对如何继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摆脱困境做出了一 系列部署。1999年中国共产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对一部分产品有市场发展前 景,由于负债过重而陷入困境的重点国有企业实施债转股,解决企业负债过高的问题” 。由此,拉开了被各种媒体称为“国有企业改革的最大动作”的“债转股”序幕。自从 实施“债转股”政策以来,国有企业债务问题再度成为讨论的热点,尽管目前这个问题 已经有点“冷却”,但是,这并不等于这个问题已经解决或者不重要,实际上,国有企 业债务问题远没有解决。在对国有企业“债转股”政策跟踪调查的基础上,本文试图从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对国有企业“债转股”政策设计的功能缺陷及其制度依赖展开 讨论。 一、国有企业:究竟是负债比率过高还是收益率过低 当前国有企业债务问题给人的感觉是国有企业负债比率过高,其实,国有企业债务问 题决非单纯的负债比率问题。从财务学理论(Theory of Finance)看,负债比率高低是 一个相对的动态概念,不同的企业有所不同,即使是同一个企业在不同时期也不同。究 竟企业负债比率多高才算合适不能一概而论,而要结合具体企业及其所面临的具体环境 来分析。如果不具体考察一个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环境(包括所处的制度环境与行业特征 等因素)以及企业的具体特点(如企业经营规模、经营者的能力与偏好等因素),抽象地 讨论企业的负债比率是否过高没有什么实践意义。财务学理论的“适度举债经营”淋漓 尽致地揭示企业负债比率判断标准的人性化(企业化)与非理性层面(胡玉明,2002)。因 此,从理论上说,企业负债比率过高是一个相当模糊的概念。从这个意义上,笼统地说 国有企业负债比率过高显然欠科学。判断国有企业负债比率是否合适的关键不在于国有 企业负债比率本身的高低,而在于国有企业收益率(盈利能力)高低。单纯研究负债比率 高低没有意义,负债比率的高低属于资本经营问题,与企业经营绩效(生产经营)没有直 接关系(注:从财务学理论看,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莫迪格兰尼(Modigliani)和米勒( Miller)提出的MM定理认为在一定假设前提下,企业价值来自资产的有效运用,企业价 值与资本结构无关。MM定理的实践意义也就在于此。)。 从国际视野上看,我国国有企业负债比率除了明显高于英国、加拿大以及法国企业之 外,基本与美国、德国的企业相近,而日本、意大利企业的负债比率甚至比我国国有企 业还要高(杨瑞龙,2001)(注:这里存在各国会计制度的差异问题。如我国没有在企业 财务报表上披露养老金负债项目。)。进一步考察《财富》公布的全球500强企业的财务 状况后,我们发现了一个更为令人惊讶的事实。1999年排名前100位的企业负债比率平 均为79.20%,前300位的企业负债比率为76.8%,世界500强企业负债比率平均达到75.6% 。特别是位居前三位的通用汽车、克莱斯勒和福特汽车公司的负债比率分别为94.2%、7 7.7%和90.2%(注:Fortune,August 2,1999。转引自杨瑞龙主编《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创 新的经济学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70页。为了更好的理解“债转股” 政策出台的历史背景,采用1999年的数据。)。显然,如果仅从企业账面上的负债比率 比较来看,我国国有企业的负债比率还不能算太高,更谈不上过度负债,由此也就不能 简单地认为国有企业负债比率的上升就一定会导致财务恶化。我们应该思考的是为什么 在相近甚至更高的负债比率状况下,美国前100家和世界500强企业都能正常运营,甚至 还精心运用财务杠杆来提高企业价值,或是以其克服企业存在的代理问题,而与此相反 ,我国国有企业却陷入困境呢?(注:美国有一句话“股权像坐垫,债务像针毡”。负债 比率太低,经理人缺乏动力,代理问题更严重。详细讨论参阅Jensen,Michael.C, Agency Cost of Free Cash Flow,Corporate Finance,and Takeovers,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Papers and Proceedings,76,No.2,May,1986,PP.323—329和张维迎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理性思考》,《中华工商时报》1995年1月23日。) 如果说国有企业债务问题的根源是负债比率过高,那么,国有上市公司的资金相对一 般国有企业可谓丰裕得多,负债比率也很低。上市公司约有30%的企业是低负债经营(杨 瑞龙,2001)。但是,多年来资本市场的实践证明,绝大部分国有上市公司虽然发挥了 融资功能并获得大量的资金,但仍然不能走出困境,经营绩效令人失望。需要思考的问 题是国有企业为何负债比率过高从而导致陷入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