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知识的模块化管理与全球化战略

作 者:

作者简介:
浙江大学 创新与发展研究中心,浙江 杭州 310027 顾良丰(1964—),男,浙江宁波市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创新管理、知识管理 和组织学习。/许庆瑞(1930—),男,江苏常州市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 科技管理、创新管理。

原文出处: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科版

内容提要:

本文提出了企业知识的模块化架构模型,使知识管理的对象具半透明特性,既可以说 明企业知识的内部主要结构及相互关系,为企业全球化战略管理提供必要的知识管理与 控制的理论依据和方法,同时也可以更确切地解释目前跨国或多国公司通过模块化知识 管理战略实现在全球范围的自身利益最大化经营战略,为中国企业通过企业知识的战略 管理走出国门,与跨国企业同台竞技提供了必要且清晰的理论指导。


期刊代号:F31
分类名称:企业管理研究
复印期号:2005 年 08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169(2005)03-0017-05

      现有知识管理理论太过于强调知识共享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组织效益,忽视了企业及 个人在激烈的竞争中对知识流控制的实际需要,也忽视了企业知识的内部结构特点对知 识管理的影响。尽管人们对“知识就是力量”深信不疑,却没有一种理论可以作为工具 去系统、内在、完整地管理企业知识,多数企业还是借助传统的、零碎的和互不相干的 管理方法去管理企业知识。事实上,在发达国家提出经济全球化之前,已经有学者开始 研究多国公司的知识流及其控制(Baughn,Osborn and Kovach,1990;Gupta and

      Govindarajan,1991)[1](P348)[2](P21)[3](P768),技术领先型企业实现对自身知识流 的控制是企业全球化经营的重要前提之一。

      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有学者提出了产品的模块化设计和生产(Salvador,Forza and

      Rungtusanatham,2002;Starr,1965)[4](P549)[5](P131)。产品模块化趋势使企业知识 结构和知识分布也逐渐倾向于模块化。通过对企业产品知识架构分析,笔者提出了模块 化知识架构模型;基于该模型,对跨国公司的知识管理战略进行详细分析,同时也指出 中国企业与其合作和竞争的模块化知识管理模式。本文研究的意义在于揭示以发达国家 为核心基地的跨国公司全球化经营背后企业知识管理的真实战略,使中国企业从理论角 度重新审视自己的企业知识战略是否有效,也可以为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及企业制定政策 和战略提供必要的参考。

      一、企业知识的模块化架构模型

      (一)企业知识的模块化架构模型分析

      笔者以企业技术知识为例进行模块化分析。企业技术知识的模块化架构模型由知识的 可显性、专有性和架构性三个维度构成。(1)知识的可显性维度可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 知识。显性知识是以文字或语言记载在相关媒介的那部分知识,可以游离于个人或组织 。隐性知识则是无法以语言表达的那部分知识,难以与相关的个人或组织分离开来。(2 )知识的专有性维度可分为通用知识、核心知识和专有知识。通用知识是指在相关市场( 如人才市场、相关职业培训及设备市场)上很容易获得的那部分知识。核心知识是指少 量企业才拥有的知识,但其已不受相关法律保护。专有知识是指受相关法律(如知识产 权法)保护的那部分知识,具有排他性。(3)知识的架构性维度可分为架构知识、模块知 识和元素知识(简称“元知识”)。架构知识是指决定知识结构的那部分知识,如产品模 块的分割或产品元件的集成知识、模块间功能协调与控制的知识等。模块知识是指由相 关元知识集成、并可以独立完成相关功能的那部分知识(如产品的某个功能)。元知识是 指知识细分的最小元素,也是模块知识最基本的成分(如图1所示)。

      

      在图1中,以技术知识的架构维度为纵轴,在图的左侧从低到高依次为元知识、模块知 识和架构知识,代表企业技术知识的架构维度指标。以纵轴为界,按技术知识的可显性 维度,把模块化技术知识(MBTK)架构图一分为二,即左边的隐性技术知识和右边的显性 技术知识。以技术知识的专有性维度为横轴,在图的底侧依次为专有技术知识、核心技 术知识和通用技术知识。水平单向空心箭头代表技术知识和通用技术知识的专有性随时 间的流逝而递减。这样以三个维度构成了模块化技术知识(MBTK)架构模型。该模型不仅 包含了知识管理理论中的时间性维度特征,而且由于技术知识模块存在于相应的组织模 块的特点,使MBTK架构模型同时具有了知识管理的组织性维度特征。

      如果把图1的“技术知识”改为“非技术知识”,而其他不变,就变成了模块化非技术 知识(MBnTK)架构模型。当然,对模型中的三个维度需做补充说明,相对于技术知识的 多样性和复杂性,企业非技术知识在理论上具有更多的共性,但也更难以把握。笔者认 为企业非技术架构知识包括战略、文化和制度知识;非技术模块知识包括市场和组织知 识;非技术元知识主要指人力资源、财会、计划和信息管理等知识。其中非技术架构知 识直接影响企业的非技术模块知识的形成或重组,而非技术模块知识由更基本的非技术 元知识组成。

      (二)基于模块化知识架构模型的企业知识动态分析

      笔者以模块化技术知识(MBTK)架构模型为例,对企业知识管理进行动态分析。在图1中 ,所有箭头表示MBTK架构模型的动态特征。从专有技术知识指向核心技术知识、从核心 技术知识指向通用技术知识的箭头表示技术知识随着知识的扩散和传播,少数企业垄断 的专有知识、核心知识逐渐为多数企业所掌握,使其核心技术创新逐渐演变为通用技术 知识。如以硅晶体为基础材料的芯片制造业已正由少数几个企业垄断过渡到众多企业互 相竞争的局面,其核心制造技术知识也逐步为多数企业所掌握。从最终产品角度看,最 简单的芯片是普通的电子元件,而高度集成的芯片(如计算机的微处理器)则是产品的重 要模块。从元技术知识指向模块技术知识,表示随着元件制造技术的成熟,多元件向模 块集成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代表从元知识向模块知识集成,目的是提高和强化模块的功 能,如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展过程正是这方面最好的例子。模块技术知识与架构技术知 识之间的箭头,表示模块技术知识与架构技术知识的互动关系,即模块技术知识是架构 技术知识形成的基础,同时架构技术知识是技术知识模块化的重要依据。如从PC(个人 电脑)工业的发展历史可知,PC架构技术知识的演化带动其模块知识的创新,便携式PC 架构使原PC模块产品进一步小型化,而微处理器的性能不断提高和增强使PC架构技术不 断推陈出新。隐性技术知识与显性技术知识之间的箭头表示两类知识之间的相互转换关 系。显性技术知识是以书面、电子文档或图纸等介质形式表达的产品技术知识和实际的 产品;隐性技术知识是员工和组织的技能与经验。按Nonaka等的知识创新理论,隐性知 识与显性知识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6](P96)[7](P14)[8](P4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