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07X(2004)03-0057-06 一、引言 企业战略的中心问题是企业如何获得和保持竞争优势。1990年,普拉哈拉德和汉默尔(C.K.Prahalad and G.Hamel)提出了核心能力的概念,认为持续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的核心能力,这是因为,第一,核心能力为企业提供了进入未来各种市场的通道;第二,核心能力可以使企业更好地满足顾客的需求与偏好;第三,核心能力具有使竞争对手难以模仿和移植的特点[1]。此后,许多学者投入了关于企业能力问题的研究。目前,企业能力理论已经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研究领域的一种主流理论。 然而,尽管核心能力的概念为企业获得和保持竞争优势提供了一种理论指导,学术界和企业界也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但在实践中,对于企业如何通过培育和发展核心能力,以获得和保持竞争优势,仍然缺乏简明有效的操作方法。坎贝尔、古尔德和亚历山大(Campbell,Goold,and Alexander,1995)曾经指出,尽管核心能力的概念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但它并没有为制定企业层次的战略提供多少实际的指导,许多公司试图界定自己的核心能力,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分析工具而流于失败[2]。 本文认为,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企业能力与竞争优势之间还缺乏一个不可或缺的“关联因素”——经营模式。所谓经营模式,是指企业为顾客提供所需要的产品或服务及其提供的方式与途径。企业能力必须在企业经营活动中才能获得显现、培育和利用,换言之,企业的核心能力不能从外部市场购买,而只能在企业资源的选择(selecting)、外取(outsourcing)和配置(deploying)等活动过程中建构和发展[3]。因此,对于企业能力而言,经营模式就类似于企业的“能力场”,是企业能力的显示器和孵化器,也是企业能力的作用杠杆。 二、经营模式是企业的能力场 企业核心能力在本质上是指具有企业属性、不易为竞争对手复制和移植的知识体系。在普拉哈拉德和汉默尔关于核心能力的论述中,核心能力是组织集体学习的结果,尤其是关于如何协调多种生产技能和整合多重技术流的累积知识[1]。莱昂纳德—巴顿(Leonard-Barton,1992)认为,核心能力是使企业独具特色并能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知识体系[4]。麦肯锡咨询公司曾经提出核心能力是某一组织内部一系列互补的技能和知识的组合[5]。这些观点都强调企业核心能力的本质是知识。 作为知识形态的企业能力是一种存量,蕴含于企业内部,它自身并不能直接创造价值。只有通过知识运用,这些处于相对静态的知识才能外化为动态的企业能力,才能发挥其作用,从而产生巨大的价值。而经营模式——企业为顾客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及其提供的方式与途径——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正是这种经营模式使企业内部拥有的知识存量转化为企业特定的能力流量。马其茨(Markides,1997)曾经提出战略创新的三个维度:Who-What-How[6],而战略创新的载体正是企业经营模式,它要求回答企业经营的三个基本问题:第一,企业的顾客是谁?应该是谁?第二,企业为顾客提供什么产品和服务?第三,企业如何为顾客提供产品和服务?有效的经营模式可以将企业组织内部一系列互补的技能和知识整合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并以企业能力的形式显现出来[7]。因此,经营模式就构成了企业的“能力场”。经营模式作为企业的能力场,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不仅是因为不同的经营模式将显现出企业不同的能力,而且还因为恰当的经营模式将杠杆式发挥企业能力的作用,反之,不恰当的经营模式将抑制甚至抵消企业能力。在选择并确定企业的经营模式,即形成企业特定的能力场之后,企业内部的知识存量将经过这一能力场外化为相应的能力。从纵向层次来看,企业能力可以表现为职能部门能力、业务单元能力、企业核心能力等。其中,职能部门能力包括研发能力、生产能力、营销能力等,这些能力是企业在职能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基本能力;业务单元能力是企业在业务活动过程中,跨越各个职能部门表现出来的局部综合能力;企业核心能力则是企业在业务活动过程中,跨越各个业务单元表现出来的整体综合能力。从横向方位来看,企业能力可以表现为人员能力、技术能力、组织能力、信息能力等,这些能力表现在企业业务活动过程的各个方面,并且相互作用、相互补充,共同完成企业整体业务活动。 综上所述,企业能力的本质是知识,并以知识形态储存于企业内部的知识库内,在经过企业能力场——经营模式的激活之后,显现出相应的能力流形式。基于这一认识,可以建构企业能力的“源场流模型”,如图1所示。在图1中,企业内部拥有的知识库是企业能力的源泉,企业的经营模式是企业的能力场——企业能力显现、培育和发展的场所,通过能力场,企业内部的知识外化为不同形式的能力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