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任治理中心的虚拟企业资源池管理模型

作 者:

作者简介:
张喜征,湖南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2 张喜征(1968-),男,湖南攸县人,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研究方向是企业管理和电子商务项目管理。

原文出处: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内容提要:

如何实现各成员企业资源共享与风险分担是虚拟企业必须面临的管理挑战。文章提出一个基于信任治理中心的虚拟企业资源池管理模型,通过建构信任治理中心来实现虚拟企业成员企业间资源的协调管理与控制。


期刊代号:F31
分类名称:工业企业管理
复印期号:2004 年 03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F27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56(2003)06-0069-05

      一、引言

      人们对于虚拟企业的产生有多方面的解释。现代企业能力学说认为,企业只能从事经济活动和技术活动的一部分,这在客观上造成了企业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因而众多企业组成虚拟联盟以实现资源共享。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与压力说认为,随着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市场全球化,企业管理者面对一个更加变幻莫测的竞争环境。为应对这样的市场环境,那些具有资源互补性的企业围绕市场机会组成一种柔性的且能快速反应的动态分布式网络联盟,即虚拟企业。例如,受技术创新的高投入和高风险驱使而组成的企业创新联盟就是一种虚拟组织,它们共同从事技术创新活动,在知识共享的基础上实现了风险和费用的分担。

      然而,虚拟企业在带来资源共享、反应敏捷性和灵活性等好处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管理挑战[1]:一是由于虚拟企业具有高度的流动性和灵活性等特点,虚拟企业可能是临时性的,也可能是长期性的,其参与者也是具有流动性的;二是由于虚拟企业打破了传统企业组织机构的界限和层次,一般既没有办公中心,也没有组织图,不存在层级,虚拟企业不是法律意义上的完整的经济实体,不具备独立的法人资格。因此,在虚拟企业中一些传统的管理控制方法,如在其他类型的伙伴管理中所采取的相互持股、投票分配和设立董事会等方法已不再适用。与科层企业组织的管理相比,在虚拟企业运作中存在着“管控断层”。为了解决虚拟企业管理的问题,本文提出一个基于信任治理中心的资源池管理模型。

      二、虚拟企业资源配置功能与资源池模型

      任何企业组织自身拥有的资源总是有限的。持资源观点的人认为,企业竞争能力来源于其所能支配的资源,尤其是核心性资源。近20年来,基于企业资源观来探讨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文献层出不穷。但就目前来看,学者对于资源的概念及其特性并未达成一致的认识。Barney(1991)认为[2],企业资源包括了所有的资产、能力、组织程序、企业特性、信息、知识等,这些资源又可分为三类:(1)物质资源,如厂房设备等;(2)人力资源,如经验、判断能力、天资、洞察力、关系及培训体系等;(3)组织资源,如正式的报告结构,正式与非正式的计划、控制与合作系统,集团间企业内、企业间及其与环境的非正式关系等。

      市场通过价格机制配置资源,而企业往往通过命令配置资源。虚拟企业作为一种动态联盟性质组织,实际上是一种新的资源配置的组织形式,为企业间合作提供了新的制度选择[3]。

      虚拟企业通过跨越所谓“科斯企业边界”,将属于其他企业的大量外部资源纳入自我发展的轨道,让成员企业使用自身并不曾拥有的资源而得益。因此,虚拟企业提供了一种无限利用或共享跨边界资源的组织架构。虚拟企业是多种异质的核心性资源的集成,我们在此称虚拟企业构成成员中具有关联性的各种核心性资源在一起形成一个相互依赖与互补的资源池(the pooling of resources),见图1。虚拟企业的资源和活动共同形成了可以共用的资源池,产生了马歇尔所谓的资源池效应,资源池效应的外部性增强了虚拟企业的竞争优势[4]。虚拟企业在资源共享与利用上的灵活性,成了许多企业实施其竞争和合作战略的一种手段。

      

      图1 基于信任治理中心的虚拟企业资源池管理模型

      三、基于信任治理中心的虚拟企业资源配置机制与管理模型

      虚拟企业所面临的管理挑战实际上是成员企业间资源的协调管理与控制问题。虚拟企业成员企业间关系既不是纯粹的市场交易关系,也不是单一企业内部部门间的关系。虚拟企业各种资源构成具有对等特性,一般无法通过上级命令来解决各种冲突问题,因此需要寻求一种新的合适的治理工具,否则会出现所谓的“管控断层”。本文通过分析信任的基本功能,发现“信任”本身就蕴含了简化、约束、决策和协调等功能,这些恰恰就是“组织间资源协调或治理”需要的基本手段。

      (一)信任的含义

      信任是一个与主观的信念有关的复杂概念,它通常表现为实体对象的可靠性、诚实与能力等特性。对信任的概念和信任管理的构成,各类文献还缺乏一致的看法。本文把信任定义为:信任是对实体执行所期望行为的能力的一种信念,这种信念不是一个确定的值,而是一个与在给定时间、给定背景有关的实体行为相适应的值。也就是说,信念是在可确信到不可信之间动态变化的一个值,信任水平建立在过去的经验和特定背景之上。

      信任具有层次性和多面性,信任的多面性来源于信心的多样性。

      M.Korczynski[5]通过区分不同的信心来源列举了20多位学者关于信任的不同用法。事实上,能力、经验知识、善意、威胁、制度规范和角色属性都是可依赖的信任源,它们共同构成了实体间关系型交往的信任网络。

      (二)信任的治理功能

      在经济行为中,权力、市场和信任一起作为促成和维系合作的三种机制(Powel)[6],也是三种最基本的治理工具,但它们作用的对象和发挥作用的手段是不同的。市场通过价格机制配置资源,市场机制作用于竞争较充分的、产品同质性高的完全市场,市场的参与方可用较低的交易成本(信息成本、谈判成本和转移成本)获得各自所需。但如果交易成本很大,市场就有可能失灵,这种情况将导致企业的产生,企业用一个契约代替一揽子契约使交易内部化而节约交易成本。单一企业在只能利用内部资源和能力时,企业治理结构将以企业内部资源配置效率为核心,此时权力机制将是其基本的治理工具。企业家作为企业中心代理人往往通过命令配置资源,通过行政管理协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陈剑锋、朱毅[4]指出,虚拟企业的治理结构不同于市场机制和单个企业的治理结构。虚拟企业跨越了企业的传统边界,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优化配置其资源。如R.Rhodes[7]指出,作为自组织网络的治理指的是建立在信任与互利基础上的社会协调网络。信任是网络组织的基本治理工具,虚拟企业应当主要以信任作为其治理工具。事实上,信任具备多项社会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方面可作为关系治理的功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