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持久竞争优势探源:多重理论视角分析及其内在一致性

作 者:

作者简介:
黄群慧,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北京 100836 黄群慧 男 (1966-)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企业管理研究室副主任 管理学博士

原文出处: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内容提要:

探求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是经济学和管理学的重要论题。围绕这个问题,迄今为止已经出现了企业资源理论、能力理论、知识理论和创新理论等诸多理论阐释。本文试图在评述这些理论的基础上,探求这些不同的理论对持久竞争优势源泉问题的解释的内在一致性,从而从理论上回答企业持久竞争优势的最根本的源泉是什么。


期刊代号:F31
分类名称:工业企业管理
复印期号:2004 年 02 期

字号:

      每天世界上都有新的企业不断地诞生,每天也有企业走向衰败和消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的企业能长盛不衰,有的企业则昙花一现;有的企业能够持续发展和壮大,而有的企业则从辉煌归于沉寂。面对企业的大千万象,面对企业的生生死死,是什么决定了企业生存和发展呢?这不仅是从事经营管理实践的企业家们在急切寻找答案的问题,而且也是管理学和经济学作为科学需要回答的问题。经济学和管理学中有关企业竞争优势和持久竞争优势的理论研究就是对这个问题的探索。围绕竞争优势,有三方面的问题一直是企业管理学和经济学的研究主题:一是什么给企业带来了竞争优势,即企业竞争优势的“源”的问题;二是产生企业竞争优势的因素与企业绩效之间有着怎样的内在逻辑联系,即企业竞争优势的“内在逻辑”问题;三是企业的竞争优势的可持续性问题,即影响竞争优势可持续性的因素有哪些,怎样获得企业可持久性的竞争优势。(注:郭斌:《企业异质性、技术因素与竞争优势:对企业竞争优势理论的一个评述》,《自然辩证法通讯》2002年第2期。)对于这些问题,尤其是第三方面问题,即持久性竞争优势的源泉问题,经济学和管理学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各种不同的理论阐释,包括资源理论、能力理论、知识理论和创新理论等。本文试图在评述这些理论的基础上,探求这些不□的理论对持久竞争优势源泉问题的解释的内在一致性。

      一、竞争优势与持久竞争优势:基本界定

      竞争优势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张伯伦(E.Chamberlin)1939年的《垄断竞争理论》,1978年霍弗和申德尔(Hofer & Schendel)把这个概念引入到战略管理中,而真正对竞争优势进行分析却始于波特20世纪80年代的贡献。对于竞争优势的界定,有不同的描述,有的学者认为是一个组织通过其资源的调配而获得的相对于其竞争对手的独特性市场定位;还有的学者将竞争优势描述为:当一个企业能够实施某种有价值创造性战略而其它任何现有和潜在的竞争者不能同时实施时,就可以说该企业拥有竞争优势。著名战略管理学者波特(M.Porter)则认为企业竞争优势是来源于企业为客户(即消费者)创造的超过其成本的价值。(注:蒋学伟:《动态环境中的企业持久竞争优势》,《经济管理》2002年第2期。)而戴维·贝赞可(D.Besanko)等则认为,一个很好地满足消费者需要但同时牺牲了股东利益的公司不会真正具有超过竞争者的优势,而当一家公司获得了超过本行业平均利润的利润率水平,该公司就获得了竞争优势。(注:[美]戴维·贝赞可等:《公司战略经济学》(中译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72~374页。)当然,这些描述互相并不矛盾,只是强调点不同而已,归结起来,竞争优势就是企业在特定的业务经营中所具有的能够超越或优于竞争对手的方面,这些“超越”的根本在于企业能够比竞争对手向消费者提供更高价值,具体表现为同等价值条件下的低成本或同等成本条件下的高价值,而且这些“超越”还必须能够保证企业在一定时期内获得的利润水平高于本行业的平均水平。

      如果进一步从动态角度分析竞争优势,可以得出企业持久竞争优势的概念。由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一个企业的竞争优势只能维持到竞争对手能够成功模仿、学习或超越之前的一段时间。因此,所谓持久竞争优势就是指企业能够在长期(相当长或足够长,而不是永远)具有的竞争优势。竞争优势的持久性虽然表现为一段很长的日历时间,但这段时间的长短是由竞争对手的学习复制速度决定的。因而有的学者强调竞争优势的持久性本质上既不是一个日历时间,也不意味竞争优势将永远地存在,它只说明由于某些原因这些优势不能够被其它企业复制而消失。

      二、持久竞争优势的内生性:资源理论、能力理论与知识理论的解释

      持久竞争优势是企业长期竞争力的基础。要研究什么构成了企业持久竞争优势的基础,会涉及到两个相关的问题,一是哪些因素形成的竞争优势本身具有不易学习模仿性,从而可以使企业竞争优势持久时间相对较长;二是什么机制或条件能够阻碍竞争优势的消失,或竞争优势丧失的障碍是什么。围绕这些问题,产生不同的理论解释。有的学者将其归纳为环境决定论、资源(能力)基础观、行为制度观、战略选择观及综合观等。(注:有关这些观点的综述文章参阅贺小刚:《企业可持久竞争优势》,《经济管理》2002年第4期。)实际上,我们可以把企业竞争优势的产生和持久性的原因归为两类,一类是外生论,一类是内生论。外生论认为,企业是同质的,企业的竞争优势和超额利润是由于外部环境和市场结构决定的,新古典经济学、传统产业组织理论的SCP范式和企业竞争战略的产业结构分析方法,都可归于这种观点。在企业同质和完全竞争的市场假设下,实际上这种外生论并不承认存在所谓的持久竞争优势。由于企业同质性的假设、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企业进入和模仿的无成本,企业竞争的结果必然会使产业租金迅速耗散和企业利润为零。所谓内生论则认为企业是异质的,企业的竞争优势和超额利润决定于企业内部的资源、知识和能力的差异。由于内部资源和能力的差异以及竞争对手难以模仿和不易流动,优势企业能够保持低成本并获得超额利润。(注:杨瑞龙、刘刚:《企业的异质性假设和企业竞争优势的内生性分析》,《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第1期。)资源基础观就是内生论的代表观点。资源基础观的最基础观点可以追溯到马歇尔(A.Marshall)关于有专业化分工而导致技能、知识和协调不断增加而推动企业不断进化成长的观点。1959年彭罗斯(E.Penrose)在《企业成长论》中,正式提出了企业是一个具有不同用途、随着时间推移而变化、由管理决策决定生产的生产性资源的集合体。“企业是资源的集合体”的观点在1984年经过沃纳菲尔特《企业资源观》一文的发展,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引起了广泛的重视。以此为基础,围绕企业是什么、企业长期竞争优势从何而来等问题企业资源观演化成了三个学派:能力学派、资源学派和知识学派。这些学派的观点构成了对持久竞争优势理论解释的核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