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 当今,世界工业发达国家都把技术创新所引起的生产要素重新组合视为企业发展的主要源泉。尤其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迅猛发展和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跨国公司为适应世界市场的复杂性以及不同国家消费者偏好的不同,同时也为了利用世界各国不同的科技资源,提高技术创新的效率,一改以往单一在母国进行R&D的情况,根据不同东道国在人才、科技实力以及科研基础设施上的比较优势,纷纷在全球范围内从事有组织地从事技术创新活动。据统计,1987年,美国所有的由公司资助的R&D活动有9.3%是在国外进行的,这个数字1995年已接近18%。加拿大60家公司在美国、西欧、日本、澳大利亚以及部分发展中国家有近100个研究机构。瑞士公司的R&D份额从1987年的15%上升到1991年的23%,年增长-率32%[1]。在世界范围内进行R&D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这种趋势对任何企业来说都是不容忽视的。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开展了我国企业R&D国际化的研究。 1 以往研究回顾 跨国公司推动了R&D和创新活动的国际化。国际上关于R&D国际化的研究也是随着跨国公司R&D国际化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 关于R&D国际化的决定因素是学者们研究的重点。Cranstrand[2]给出了一个R&D决定模型。该模型表明,R&D既决定于企业内部的离心力和向心力,也决定于外部环境因素。 离心力即技术创新国际化的内部动力。Hakan-son & Nobel[3],Casson & Singh[4],Kuemmerle[5],Dalton&Serapio[6],Pearce[7],Kumar[8]等主流研究认为,从企业层来讲,R&D国际化的内部动力包括需求方面和供给方面的因素。需求驱动因素包括将R&D吸引到东道国的各种因素:开发设计适合当地市场的产品;为当地市场开发新产品;支持母公司在东道国的生产、销售或服务机构等。供给导向的因素包括推动企业到海外进行R&D活动的一系列因素:挖掘R&D人才;发展新科学和新技术;监测国外技术发展;参与合资或合作研究等。 向心力即阻碍R&D国际化的力量,包括控制R&D的需要、信息泄密的担忧、接近国内市场的需要、R&D的规模经济、协作和交流的成本等[3]。 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公司所属的母国和R&D定位的东道国的文化因素、政府政策、国内/外输入/输出的市场条件,以及国家间的政策、协议和制度、贸易壁垒整合等[3]。 Duning的国际生产折中理论则认为,内部的动力只是跨国公司对外技术投资的必要条件,东道国的区位优势才是跨国公司对外技术投资的充分条件[9]。东道国的这种区位优势包括东道国的资源禀赋,政府政策以及市场条件等。 R&D国际化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各因素作用程度的不同,决定了R&D国际化形式的不同。 2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我们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通过对我国企业R&D国际化的内部促进因素、抑制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等方面的调查,来分析各因素对我国企业实施R&D国际化的影响。 2.1 R&D国际化的界定 R&D国际化是指企业通过直接建立国外R&D机构、跨国并购以及建立国际技术联盟等形式将R&D国际化活动扩展到国外,以创新源获取的全球性、创新人才国际化、创新组织国际网络化为特征的技术创新范式。我们认为,R&D国际化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企业与国外企业、大学或研究机构建立技术合作联盟,有稳固的技术合作关系;(2)企业通过并购、合作建立或直接建立等方式有国外研发机构。 2.2 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我们共选取我国IT产业、汽车产业、机械产业、家用电器产业、制药产业等230家大中型企业以及其他产业的49家领先企业作为研究研究样本。 2002年初,我们向所选取的样本企业共发放了共279份关于R&D国际化的问卷,截至8月,我们共回收了67份问卷,回收率不高。通过对回收问卷的分析,我们认为问卷回收率低的主要原因是很多企业没有在国外的R&D机构,因此无法完整回答我们的问卷。因此,我们决定在没有完整回答问卷的企业里选取25家企业,于2002年9月依据问卷内容进行了访谈。 3 我国企业R&D国际化的基本情况 3.1 R&D国际化的时间分布 截至2002年8月底,被调查企业67家企业进行R&D国际化的时间分布情况如下:最早在海外建立联合R&D分支机构是在1985年—1989年之间,但这类企业只占10%。更多的海外R&D机构是在1995—1999年之间建立的,这部分企业占60%。还有30%的企业在海外的R&D机构是成立在2000年以后(图1)。
图1 海外R&D机构建立的时间分布 3.2 R&D国际化的地区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