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权安排对经济绩效的影响

——俄罗斯工业企业考察

作 者:

作者简介:
曲文轶,女,1971年生,辽宁大学国际经济学院。(沈阳 110036)

原文出处:
东欧中亚研究

内容提要:

俄罗斯大中型工业企业在私有化后形成了不同的所有权结构,调查显示,不同的所有权安排使企业经济绩效差异显著。总体而言,以金融机构为首的外部控制企业由于具有较强的外部融资能力,从而企业的经济效益较有保障;而非金融机构外部人成分复杂,且常受企业领导人控制,因此非金融机构外部人控制的企业经济表现很差;在内部人控制的企业中,职工所有权并没有产生预期的效果,但在管理者控股的情况下,由于实质上克服了公司组织形式的缺陷,因而显示了较强的经济优势。


期刊代号:F31
分类名称:工业企业管理
复印期号:2002 年 06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所有权指的是经济主体对财产及其收入的占有权利,在股份公司中,所有权转化为股权及其相关的资本利得权(即资本收益权或剩余索取权),由股东(所有者)持有。所有权或股权在企业相关主体间的配置称为所有权安排。如果把企业相关主体分成三大类:内部人、外部人与国家,再把内部人细分为管理者与普通职工,外部人细分为金融机构外部人与非金融机构外部人,那么所有权安排是指所有权(股权)在上述五种所有者之间的分配。所有权安排或股权在各类所有者之间不同的配置状况会对企业的经济行为产生影响,进而影响企业的经济绩效。俄罗斯在独立后实施了大规模的私有化运动,苏联时期的大中型国有工业企业多数通过股份制完成了所有制形式的改造。那么在俄罗斯工业企业中,所有权安排对企业的经济绩效产生了哪些影响?两者之间是否存在明显的相关性?是什么原因导致不同所有权结构的企业之间出现显著的绩效差异呢?

      在展开本文的分析前,我们有必要先给出“多数所有者”概念:如果内部人整体持有股票总量不少于外部人和国家持有的股份,则称该企业为内部人(控制)企业,内部人(集团)则为多数所有者。进一步划分,如果在内部人企业中,管理者持有的股份多于职工股份,则称管理者为多数所有者;如果职工持股多于管理者持股,则职工为多数所有者。根据多数所有者的不同将所考察的全部工业企业划分为五类:管理者控股企业、职工控股企业、金融机构控股企业、非金融机构外部人控股企业和国家控股企业。还需指出,在俄罗斯,金融机构股东不仅指俄罗斯的商业银行、投资基金和控股公司,还包括外国投资者;非金融机构外部股东则包括非企业员工的自然人、国有企业、私有化企业与私人公司。

      不同所有权结构的企业的绩效比较

      随着私有化进程的推进,俄罗斯学者对于所有权安排(结构)与企业绩效的关系这一问题越发关注,有关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显著增多。

      为验证所有权结构与企业重组战略之间的相关性,俄罗斯“列昂尼奇耶夫斯基研究中心”在1997年年末对圣彼得堡的7 家工业企业进行了实地调查,考察了样本企业在降低生产成本、合理利用生产能力、裁减冗员、按劳取酬、开拓市场、更新产品品种以及筹资政策方面的表现。调查结果显示,外部股东控制的企业绩效最佳,管理者兼任大股东的企业活动绩效次优,而由于某种原因股东没有能力监控管理者的企业经济状况最糟。遗憾的是,这份调查所依据的样本企业数量过少(仅有7 家企业),因此,我们很难据此对所有权(公司治理结构)对俄罗斯私有化企业的行为及经济绩效的影响这一问题作出结论。

      “俄罗斯经济监测中心”分别于1995、1997和1999年对俄罗斯不同行业和地区的140家(1999年调查了160家)企业进行了调查,揭示了所有权结构与企业经济行为间的关系。由于选取的样本数量大,具有较高的代表性,所以我们将主要依据这份调查结果来分析不同所有权安排的企业在经济绩效方面的差异。根据“中心”的调查报告,具有不同所有权结构的企业在管理和重组行为、进而在经济绩效表现方面存在着实质性差异(注:由于管理与重组行为直接决定着过渡时期企业的经济绩效,因此,它与企业的经济绩效表现呈正相关。)。

      1.管理者控股企业的效益最好

      调查显示(见表1),无论从日常资源利用率,还是从投资、 融资政策方面考察,管理者控股的企业都具有明显的优势。

      表1 不同所有权结构的企业经营活动与投资积极性的指标(%)

      

      注:MΠ--管理者控股的企业:PΠ--职工控股的企业;H Π--非金融机构外部人控股的企业;ΦΠ--金融机构外部人控股的企业。

      资料来源:〔俄〕《经济问题》1998年第12期第118、120页;2000年第1期第113、117页。

      从生产能力的使用上看,1997年年初,尽管所有企业都有部分生产能力闲置,但管理者控股企业开工率达到56%,比闲置率最高的非金融机构外部人企业高18个百分点。在劳动力的使用上,管理者控股企业利用率达80%,比最低使用效率的非金融机构外部人企业高14个百分点。从裁员上看,管理者控股企业的被迫裁员占全部离职人数的14.5%,仅高于金融机构控股企业的7.6个百分点, 这说明该类企业能够比较灵活地适应市场条件的变化,转轨初期就开始裁减冗员,以提高自身竞争力。到1999年年初,管理者控股企业在生产资源的使用方面仍保持着优势,因此,如果根据资源的日常利用指标评估,管理者控股企业无疑具有最佳表现。

      再从投资融资策略上考察。1997年年初,在深刻的转轨危机和动荡的宏观经济条件下,尽管多数工业企业都缺乏资金并缩减了投资规模,但管理者控股企业投资下降的幅度最小,为47%,而非金融机构外部人控股的企业投资规模减少了84%。从投资结构上看,管理者控股企业把较大部分的投资(占25%)用于扩大生产能力而不是单纯维修过时的建筑物和厂房,而且,更多的投资(占63%)用在“生产的积极因素”——机器设备及工艺上,这一投资比例仅次于金融机构控股的技术投入(占总投资的80%)。决定企业重组成功与否的另一个关键因素是能否获得外源资金。尽管所有的工业企业实际上都严重缺乏货币资金,但显然,对于外部资金来说,管理者控股企业最具吸引力。1997年年初,在这类企业中,外源资金占到总投资的30%,甚至比金融机构控股企业还要高12个百分点。到1999年年初,管理者控股企业在投资方面仍保持了较优的指标,这说明管理者控股企业能够比较成功地吸引外部资金,并且在资金的使用上更为有效合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