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11X(2002)01—0038—05 当今世界的所有组织都可能受到某些意外的冲击,那些缺乏必要适应力的组织将会束手无策,终被淘汰[1]。鉴于此, 世界各国企业都在争相构建这种“适应力”——柔性,以应付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然而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企业柔性强度及其构建机制不尽相同,日美两国企业柔性的构建经验很值得我国企业学习借鉴。 一、企业柔性的本质 自从Hayes、Weelwright、Browne、Skinner(1984)等学者率先把“柔性”作为企业战略重要因素以来,学者们关于柔性本质等问题的讨论未达共识,我国学术界关于企业柔性的相关问题的研究也较少,因此有必要首先弄清楚企业柔性的内在本质。 1.企业柔性的含义 人们对企业柔性的内涵界定一般从战略适应能力的角度加以概述,大致可分为二类:企业柔性环境观、企业柔性资源观。持“企业柔性环境观”的学者,根据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 )的“五种力量模型”的分析方法[2], 认为所谓柔性是指企业有效地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Gerwin,1987;Gupta 1991);是企业偶然采用竞争战略的一种类型(Slack,1988)[3]。 “企业柔性环境观”从战略层面上指出“柔性”是企业拥有的“适应环境能力”,这是合理的。但在寻求这种能力时,循着从外到内的途径,没有从企业自身,尤其是没有从企业的“个性”出发,因而对寻求短期企业柔性具有一定指导意义,但在探索长期企业柔性时显得不足[4]。于是人们在普拉海拉德(Praha-lad 1990)和哈默(Hamel)的“战略管理资源观”引导下,开始循着“由内向外”的途径,根据企业内部特点来寻求不同产出的企业柔性,强调企业柔性来源于“适应外部环境内部资源整合”。其中较具有代表的是Olhager, 他认为:企业柔性在短期内是指利用现有的资源和设备适应变化的能力;在长期内,它反应企业使用新资源、新发明、新方法并进行整合融入到目前生产系统的能力[5]。 2.企业柔性的维度 企业柔性不是只有一个变量,而是多变量的集成,要深刻把握企业柔性的实质,必须对其系统整体进行解剖。学者们一般根据Browne等(1984)的“8维”柔性分析框架[6],有的从企业“购、产、销”整体系统进行划分,如Sethi(1990)、Gupta(1992)等“11维”分类法;有的立足机械加工制造企业中的生产系统进行划分,如Gerwin(1993)等“7维”分类法[7]及Lori L·Kosta、Manoj K·Malhotra(1999)“5维”分类法[8],本文选用Lori L·Kosta、Manoj K·Malhotra(1999)“5维”分类理论比较日美两国的企业柔性高低, 各维名称及含义如表1。
3.柔性维度的构成要素 企业柔性不仅有许多维度,而且每个维度都有四个要素组成,它们分别是“维长”、“维宽”、“维的易变性”、“维的反弹性”[9 ]。 (1)维长(range-number)它是指在企业某一柔性维度上, 系统提供可能选择的数量。例如在“劳动力维”中,企业中工人能够胜任同一层级操作的数量就是该维的“维长”。一般地,维度越长,则企业柔性越大。(2)维宽(range-heterogeneity)它与“维长”不同,不是指系统提供可能选择的数量,而是指在某一维度上系统提供选择可以容忍的层级差异程度。仍以前面提到“劳动力维”为例,如果某个企业中工人能够胜任操作的层级跨度大,那么该企业“劳动力维”的“维宽”较宽。一般地,企业维宽大, 企业系统柔性高。 (3 )维的易变性(mobility以变应变能力),它是指企业系统从一种状态过渡到另一种状态的难易程度,主要反映企业系统中不同维度和不同要素之间“替代性”(tradeoffs)大小, 又可分成“替代时间”和“替代成本”两个子要素(Slcak,1993)。从“替代时间”子要素来看,它是指维与维、 要素与要素之间“替代”时间的长短。若替代时间长,则维的易变性差,企业柔性弱;从“替代成本”子要素来看,它是指维与维、要素与要素之间替代时资金投入的高低。 Upton 称它们为“转移罚金”(transition penalize)[10]。若系统中“转移罚金”高, 则维的易变性弱,企业往往柔性较弱,适应环境的能力差。值得注意的是“时间”和“成本”两个子要素之间也不是彼此分离,而是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的。(4)维的匀称性(uniformity以不变应变能力), 它是反映企业系统发生维变时,具有保持企业规模和“个性”不发生多大改变(即匀细地变化)且能够持续获得一定利润的能力。如果企业维度发生变化时较大地改变企业的“个性”,则我们认为该企业的匀称性差,系统稳健性(stability)弱,企业貌似柔性高,但飘忽不定, 经不起市场经济的大风大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