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工为谁而持股

——中国职工持股的六大动因

作 者:

作者简介:
钟朋荣,1954年生,现为北京视野咨询中心主任、教授、研究员。

原文出处:
《江海学刊》

内容提要:

职工持股,理论界争议颇大。作者从集资与投资、增加职工福利、调动积极性、稳定职工队伍以及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等六个方面,对职工究竟为谁而持股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阐述。作者认为判断职工是为自己利益持股还是为企业利益持股,主要根据职工买卖股票是否自由来判断职工持股的最终目的和利益。


期刊代号:F31
分类名称:工业企业管理
复印期号:2001 年 1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56X(2001)05-0009-06

      企业让职工持股与职工要持股,有共同的目的,也有各自不同的动因,甚至是根本对立的出发点。把这些相同的或不相同的动因加在一起,至少可以理由以下六种。

      集资与投资

      许多企业资金已极度短缺,从银行又很难借到贷款,于是便向职工要钱。向职工要钱有两种办法:第一种办法是向职工借贷,到期还本付息;另一种办法是向职工募股。按后一种办法,企业既不要还本,也不要付息。

      中国是一个劳动力资源严重过剩的国家,就业岗位是稀缺资源。即使一个效益不怎么好的企业,甚至是一家即将破产的企业,人们一般也不愿意轻易离去,因为离开企业就意味着失业。于是,有的企业就把就业岗位作为向职工集资的杠杆,甚至公开提出职工掏钱买就业的要求,少则掏5~6千元,多则掏1~2万元。有的企业把职工当作摇钱树,一有困难就向职工集资。

      对于上述这种集资行为,我们也可以积极地去理解:集资的目的是大家掏钱共同保饭碗,企业一旦倒闭,职工的饭碗全丢了。

      但对于集资者来说,可能不全是这个目的,甚至主要不是这个目的。他们集资的首要动因,是用职工的资金增量,保全企业的资产存量。

      单就集资的目的看,职工持股企业内部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资本市场。这种资本市场与深圳、上海证券交易所一样,都能起到融资和投资的作用,即对企业来说是融资,对职工来说是投资。有时,这种企业内部资本市场还有一定的放大效应。比如,某企业经济效益和发展前景都很好,职工愿意多投,但投资能力小于投资意愿。投资意愿是10万元,而投资能力是5万元。于是,职工便通过向亲戚朋友借贷的办法,使投资意愿得以实现。这样,企业内部资本市场就派生出了一个外部的借贷市场,并通过外部借贷市场使内部资本市场得以放大。

      企业内部资本市场和与此相关的外部借贷市场,已经成为我国金融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种金融市场是由企业职工持股制度引起的。这种资本市场与上海、深圳交易所那种资本市场相比,一个明显的优点是,投资者具有信息优势。因为这里的投资者是内部职工,他们对本企业的情况比较了解,而不象股市的投资者,只能根据新闻报道和财务报告等信息作投资决策。

      其次,由这种内部资本所派生的外部借贷市场,与银行这种借贷市场相比,一个明显的优势是借贷成本较低,总体借贷风险较小。这是因为在借款人与贷款人之间没有第三者,免去了由银行间接借贷所产生的种种费用。总体借贷风险较小,因投资人是具有信息优势的内部职工,他之所以超出自己的资金能力,通过向亲戚朋友借贷的办法购买本企业的股票,显然是企业具有良好的成长性,只要这种购股行为是自愿的而不是被迫的,风险一般不会很大。

      增加职工福利

      如上所述,一个内部人控制的企业,从经营者到全体职工,都是千方百计地降低外部股东的利益,增加内部职工的利益。增加职工利益的方式就是内部集资。如前所述,内部集资包括向职工借债和让职工持股。在一个效益较差的企业,或对职工不负责任的企业,上述两种集资方式都是利用就业岗位的稀缺性对职工进行剥夺。在一个效益好的企业或嫩部人控制的企拥,上述两种集资方式就是增加职工福利的手段。

      借债对职工有利还是不利,那就要看利率的高低和能否还本付息。象上述那种低效企业和对职工存心不良的企业,借债利率不可能高,而且还本付息根本就没有保障,职工掏钱无异于向企业捐献。而效益较高且内部人控制的企业,集资的利益一般都比较大。在我国,年利率一般都在20%左右,高的达到50%以上。这种集资,无异于给职工分钱。

      向职工募股,更是职工增加福利的机会。最典型的要算烟台东方电子公司。该公司在短短几年内产生了855个百万富翁。

      1994年,烟台东方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公司采取定向募集的方式,设立了烟台东方电子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全公司800人中有744人成为公司股东。当年1月8日,内部职工股以每股1.6元的价格由证券公司发行,十天卖完3450万股。1996年12月,东方电子向社会公开发行1030万股A股,发行价为每股7.88元。1997年1月,“东方电子”股票在深交所上市,内部职工股的20%即690万股与1030万A股同时上市。按规定,余下80%,即2760万股内部职工股在三年后上市流通。744人买1000万股,即平均每人1万股,其中20%已上市,余下的80%经过1997年的10送4转增6、1998年10送8配3、1999年10送10之后,平均每个职工拥有8万股左右。在1999年12月底,内部职工股全部上市流通时,按当时股价18元计算,在该公司共能出现855个百万富翁。

      当然,“东方电子”是特例。其一,该公司有特别好的成长性。自90年代以来,该公司销售收入以每年平均70%左右的速度增长;其二,该公司是中国少有的上市公司之一,且该公司的职工股票可以上市流通。

      现在,证监会已停止内部职工股上市流通,所以其他企业很难象东方电子公司这样,在短短几年内将内部职工整体地变成百万富翁。但一个效益非常高、成长性非常好的企业,职工持有本企业股份,即使不上市,照样能分享企业快速成长所带来的实惠。

      调动职工积极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