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经济的企业战略创新

作 者:
周建 

作者简介:
周建(1964-),男,四川内江人,2000年6月毕业于南京大学国际商学院企业管理专业,获博士学位,现为南开大学国际商学院工商管理博士后,管理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企业理论与新经济下的企业战略管理和经济治理。南开大学 国际商学院,天津 300071

原文出处:
《决策借鉴》

内容提要:

以网络经济为研究背景,企业战略为研究对象,讨论企业战略层次的创新。研究指出,战略在网络经济中的重要性正在由配置资源的行动模式上升到企业的一种系统能力,这种能力相比于传统经济下企业的战略地位有着非线性的创新优势。在这种非线性的企业战略创新中,企业的经营模式本身而不是终端产品市场发生变化,企业以基于企业间关系的“双赢”合作战略为动力,利用和借用核心竞争能力,创造以间断性为特征的、不断变化的企业竞争优势,即非线性竞争优势。企业战略的非线性创新有助于我国企业尝试改变现有的竞争方式。


期刊代号:F31
分类名称:工业企业管理
复印期号:2001 年 11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252(2001)04-0002-05

      1 引言

      企业创新作为“创造性的毁灭过程”,本质上是企业对变化的经营环境的有效反应,企业的战略创新是指企业创新机制在战略层次上的体现。信息和通讯技术(ICT),特别是因特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全球经济正进入一种全球化状态,而生产要素在上述技术进步的支撑下也以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呈现于世。人们一般将这种把信息或知识的运用为基础的经济形态称为新经济。在新经济中,又把这种基于ICT及其网络的经济活动称为网络经济,因为这类技术体现出经济主体对网络前所未有的依赖和相互依存,它使得全世界几乎每一个角落的经济主体行为趋于无形而非有形的统一。企业如何应对这种经济形态并进行相应的战略创新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2001年2月,全球三大手机生产厂商之一的瑞典爱立信公司启动了“恢复利润计划”的手机外包战略,停止除中国以外的爱立信手机生产业务,公司只就爱立信手机的核心业务实施战略管理。爱立信公司的此项战略,标志着这家跨国公司对网络经济现象的适时应对战略。本文从网络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对照为基础,认识相对应的企业战略内涵,讨论网络经济下企业的战略创新作为创造企业新价值的基本表现。

      2 网络经济有别于物质经济的特点

      网络经济是相对于传统经济的物质性而言的。概括地说,物质型经济的基础是从资源的占有出发,以提高资源的投入产出效率为企业从事生产活动的基本目标。

      由于物质资源的基本组织单位是原子(atom),因此在经济学的分析中是一种有着物质损耗的生产要素,经济活动的产出效率随之呈现报酬递减的规律,即产出量的增加随着投入要素的增量而下降。报酬递减的经济规律直接影响着作为产业组织的企业的决策行为。不难看出,物质经济本质上是一种资源约束型经济形态,如何消除这种资源的瓶颈效应,成为企业的战略出发点。从而,企业的竞争优势主要通过对自然资源型生产要素的直接拥有而在企业经营的终端产品市场上显现出来。

      网络经济是一种以信息及其信息技术网络的利用为基础的新的经济形态。由于信息本质上与知识存在因果关系,网络经济同时也是一种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网络经济活动以“开放”信息,使经济主体获得信息提供的关于市场环境的风险概率来实现价值,也就是说,网络经济活动如果不能有效使供给的信息或可编码的知识得到顾客的认同,那么这样的经济活动的价值就无法实现。换句话说,这样的信息“开放度”越高,则信息支撑的经济活动的价值越大。对市场组织而言,任何形式的直接沟通都将成为可能。

      由于信息的基本单位是比特(bit),因此网络经济的要素投入产出结果并不符合传统经济中要素投入存在的损耗属性,这导致网络经济中经济活动若主要在信息及其网络的推动下进行,那么,新古典经济学分析框架中推导的报酬递增是可能成为现实的。因此,它与传统经济的差别是,知识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大大增强。因特网在20世纪90年代的复苏,证明了这一经济学的理论分析结果。计算机软件企业、因特网网络供应商以及基于大规模处理信息并利用信息网络的电信企业,是典型的实现着报酬递增产出的产业组织。

      因此,网络经济的本质是向经济主体提供基于相互依存的制度供给。“牵一发而动全体”是网络化市场的特有现象,如何协调这种相互依存的信息网络是企业的战略出发点。

      3 基于传统经济的企业战略

      企业战略是企业整合企业内外资源,形成资产性的能力的行动方案。从价值创造的机制看,企业战略既是企业制度安排的结果,也是企业内部组织的产物,同时还是内外技术的影响和决策认知的相关后果。

      传统经济条件下的企业战略的价值创造典型地反映在美国战略管理学家、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麦克.波特的学术思想中。企业战略的应用是为了获得产品的使用价值超过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competitiveadvantages)。

      波特的思想实际上是产业组织学范式SCP(结构-行为-绩效)在企业战略中的应用。在微观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中,对企业的经济活动效率的讨论是从结构、行为和绩效的维度进行的。波特把这些维度应用到了企业经济活动价值的生成过程。首先,他指出,企业进入市场是以对相应的产业市场结构的分析为基础的。为此,他提出了所谓的“五力”(five forces)模式。通过对企业欲进入的产业环境的模型剖析,企业找出产业的吸引力(attractiveness)所在。确定产业吸引力后,企业管理层再用价值链的图形工具分析所开展的经济活动的价值生成环节,找出企业这类经济活动的竞争优势可能的存在之处。在此基础上,波特认为,企业实现竞争优势的战略选择主要有两种,一是低成本战略,二是差别化战略。并将其成为通用战略。企业的竞争优势主要以这两种竞争战略的职能化形式得以实现。因此,波特的竞争战略思想一般出现在公司经营层次,而不是公司层次。

      波特的战略思想是传统经济理论在企业层次上的代表性应用。通用竞争战略的中心思想,是从企业可获得的资源禀赋量入手,探讨用什么样的方式,创造出比竞争对手向市场客户能提供更多的使用价值。战略的目标是资源的使用价值,竞争优势是价值的函数关系。为此,波特竞争战略的核心是企业设法通过各种内外资源的应用,形成各种各样的企业进入壁垒,阻止其他企业获取资源的路径。换句话说,企业竞争战略的最高目标是让企业形成物质资源存量的落差,竞争优势实际上就是基于人为壁垒的物质资源价值。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