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基本现状 企业管理信息化,是指在企业管理的各个活动环节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环境,建立信息网络系统,使企业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工作流集成和综合,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不断提高企业管理的效率和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竞争能力的过程。 IT技术正在我国企业广泛地获得应用,20年来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1997年以会计电算化阶段为主题,主要是用电算化代替手工会计核算,加快核算速度、提高准确性。 二是1995年至1999年的财务业务一体化阶段,将财务软件向管理软件拓展,增加了财务分析、财务预测、计划编制、预算控制等功能,并将信息化的范围扩展到采购、销售、库存和人事工资管理等。运用计算机逐步实现财务管理与其他业务管理在数据上的一体化处理,基本做到了一张原始凭证一次录入。各种财务报表的绘制,全部由计算机一次完成。 三是从1997年到现在的几年,我国企业信息化从财务管理软件或制造资源计划(MRPII)转向企业资源计划(ERP)阶段。1997年后,以金蝶为代表的一些财务软件成功转型为企业管理软件,不少企业引入了ERP的管理理念和模式,注重内部管理流程的再造,强调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工作流的集成,将企业的采购、生产、库存、销售与财务等系统数据实施全面综合,有效地解决了企业内部“信息孤岛”问题。 二 效益如何 近年来我国各行各业通过实施管理信息化,效益十分显著。 国家科技部组织推广的863/CIMS示范工程,是将现代信息技术、管理技术和制造技术相结合的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它在制造行业特别是离散型企业的设计开发应用中成效显著。据有关统计,全国19个省区市20多个行业的201家CIMS应用示范工程创造的直接经济效益达20亿元/年。通过实施CIMS应用工程,山西经纬纺织机械公司的产品交货期由102天缩短为72天,占用的流动资金下降60%;江苏沙钢集团压缩库存占用资金5000万元,节约备件、辅料和废钢采购资金8000万元。 多年以来,一部分企业依靠自身力量,以财务管理为中心,自己设计开发应用软件,增强和规范了企业管理中的监督、控制、协调功能。黑龙江斯达造纸有限公司经过5年坚持不懈的信息化改造,自行开发了销售、资金、生产计划、人力资源等18个管理子系统,实现了从定性管理到定量管理、静态管理到动态管理、事后核算到事前控制的转变。 相当多的企业都使用了国内的软件公司提供的商品化管理软件,这些软件均带有新型的管理思想和模式,适合中国企业的实际,软件功能基本满足现阶段企业的需要,实施成本费用大大低于国外软件。用友9.0版软件在上海申银万国证券系统的应用、金蝶的K/3软件在蛇口工业区的应用等等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还有相当多的企业引进国外管理软件实现企业管理信息化。国外管理软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积累,一般具有强大的系统管理功能,带有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理念,拓展性强。完达山集团公司实施引进四班ERP管理软件后,生产周期时间缩减一半,库存周转次数由年周转2次提高到6次,管理效率大大提高。 总的来看,近几年采用了管理软件的企业,大都规范了管理、加强了监管,堵塞了漏洞,取得了良好的投入产出效果,将过去传统的人盯人的管理方式转化为程序式的、规范的科学管理。更重要的是大大地转变了企业的思想观念,提高了企业综合竞争力。 三 制约因素 目前我国企业管理信息化应用状况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信息化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水平还不高,程度参差不齐;现阶段软件的功能还不够完善,质量也有待提高;对企业管理信息化工作也还缺乏应有的总结、指导和推广。 从企业方面看,首先观念落后是制约企业管理信息化的首要因素。相当多的企业决策者对企业管理信息化这项“一把手工程”的认识不够,投入不足,支持不力;其次,企业对实施管理信息化工作缺乏总体规划,前期的系统咨询论证不充分,导致后期软件子系统繁多,体系混乱,难以兼容,造成新的“信息孤岛”;第三,企业目前人才匮缺,特别是既熟悉管理、又懂计算机的复全型人才严重缺乏;还有,部分国有大型企业刚刚脱困甚至尚未脱困,缺乏必要的资金,部分企业对怎样选择软件感到迷茫,缺乏评价软件公司的能力,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发展。 从软件公司方面看,由于我国软件产业发展时间较短,公司规模偏小,经验积累不够,目前国内一些软件厂商提供的软件功能尚不够完备,系统间集成能力稍差,产品开发工程化较弱,对企业的普适性尚待提高。在实施管理软件的过程中,有的软件公司为抢占市场,过于迁就企业提出的不合理要求,在程序设计过程中固化了企业原有的落后流程。国外管理软件则存在本地化不够的问题,其软件不完全符合中国的制度和文化,实施难度大,刚性强,变通性差,费用高昂,同时服务人手少且流动性大,使售后服务不够及时,一般企业很难承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