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急剧变动的时代特征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人们已经明显地感受到迅速的变化日益增长,并不可避免地伴随着一切商业运行。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深刻地揭示:“这是知识的本性:变化快,今天的必然变成明天的荒谬。”(注:彼得·德鲁克:《后资本主义社会》,第60页。)因而,21世纪的任何企业都将遭遇到决策和管理的复杂性急剧增大的激烈动荡局面,都会不同程度地陷入前景不明、无所适从的困境。商业机会何在?投资风险何在?针对这样的企业运行环境态势,我们说信息时代对企业而言,意味着进入的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急剧变动时代。 这些不可预测性事例并非偶然的或无联系的。它们植根于影响越来越多的商务活动的基本的和持续的经济变化。未来学家丹尼·贝尔(Daniel Bell)把这种变化刻画为一种福利创造基础的转移。一度以有形的和稀有的资源,例如土地、劳动力、能源和资本等为基础的福利,今天日益以不会穷尽、不会贬值的无形资源、信息和知识为基础。(注:参见丹尼·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只有30年历史的软件产业,说明了新经济中无形资源的重要性:软件的价值归属于计算机代码中作为符号获得的智力内容,而不是这些符号记录于其中的软盘。 今天,全球的福利,日益源自编为数字化法典的知识和以电子速度控制知识的能力。因为这些无形资源可以如此快地转变和传送,迅速的、非线性的、不连续的变化已经成为信息密集产业的特征。广泛的中断变化,造成了不可预测性;不确定性不是一种匆匆而过的临时症状,而是信息时代经济生活中人们必须面对的长期现实。 彼特·德鲁克是呼吁注意日益增长的不确定性的领先商业思想者之一,他非常清楚不确定性对计划和战略的挑战。他认为,在一个动荡的时代里,最可能出现的事件是那些不断改变结构的独特事件,而独特事件是肯定无法计划的。由此带来的挑战正在冲击着各种组织和机构,尤其是企业。经济、社会、政治中的不确定性已经如此巨大,导致大多数公司仍在实践的传统计划(即根据可能性进行预测)完全失效(如果不是适得其反)。(注:参见彼得·德鲁克:《动荡年代的管理》。) 为了生存,组织必须准备自身处理这样一种变化的未来。或许是面临生存危机之使然,在考虑对付不连续的变化应该采取什么战略方面,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已经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极大热情。查阅近年来的管理学文献,就会发现早已充满了应运而生的众多新药方:企业再造、团队结构、辨识核心能力、超来源、精益生产、柔性制造、灵捷制造和客户关系管理,等等。这些方法的讨论和所提供的对策,都是从企业运行的不同侧面关注并力图解决企业在新时代面临的问题,实际上可以集中为三个基本主题:企业运行的焦点必须从产品向过程和能力转移;必须向最接近企业前沿的个人授权;顾客的需求必须加倍关注。 理解这些企业管理新药方的诉求,并不困难。事实上,由企业再造、精益制造和超来源等方法所展示的效率增进是显著的,因而这些方法本身基本上是成功的。(注:从关于适应性企业的分析,人们也会看到以顾客为出发点和归宿点,以及向企业前沿授权等,同样都是适应性企业思想的主要对象成分。)但是,以略显夸张的分析作出判断,即使把所有这些方法予以集中,它们也是不充分的。因为,这些方法或者说战略思想,几乎都是从某个侧面试图解决上述企业问题,而信息时代出现的这些新问题,恰恰需要系统性、变革性的方法或思想才能给予解决。因此,既然信息时代与工业时代的基本差别已经一目了然,那么,恐怕只有完全不同的企业组织才是充分的。这就是说,连续变化的中断需要一种全新的企业模式。21世纪在全球市场上占统治地位的大公司,只有通过接受新概念、发展新工具和培育新的领导能力才能成功,而不是更好地运用老概念、改良老工具和完善老的领导能力。 二、企业战略的适应性转变 显而易见,应对这种激烈动荡的局面,企业的惟一策略只能是迅速反应,甚至是即刻反应。那么,怎样才能作出迅速的反应呢? 进入90年代后,许多美国、欧洲大公司据此采取的策略是缩小规模,把自己分离成能快速反应的较小的运行单位;或者更多地利用国际分工,实行大量外包,以提高反应能力、降低营运成本和减少组织复杂性。这正对应了中国的一句老话,“船小好调头”。但是这样一来,却往往意味着这些公司放弃了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优势。正如通用电器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约翰·韦尔奇(John Welch)所言,提高公司的反应能力的途径不在于规模大小,而是要“在大公司里具有小公司的灵魂和速度。”但进一步的问题被提出:快速反应和规模优势二者能够兼得吗?大型复杂企业可以成功地、系统地适应不可预测的变化吗? 思考上述问题通常有两种途径。一是演绎方式,即从信息经济的逻辑,以及这一逻辑对企业经营战略、组织结构与内部治理的意义出发,推导出企业的战略选择。二是归纳方式,即总结可供选择的经营战略设计,以解释为什么那些成功的企业可以把其成功保持几十年、以至更长的时间。有趣的是,人们发现,两种途径所导致的是一个共同的战略需要:深刻理解顾客的需求变动,是企业运行的基本前提。这样,以“意识—反应”(sense-and-respond)企业设计模式构造的“适应性企业”(adaptive enterprise)战略,应运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