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如何才能真正实现“脱困”呢?这个问题不是一两句话所能回答的,但我们认为,当前,国有企业的“脱困”任务,需要政企的共同努力,需要宏观与微观的协调发展。同时必须明确,应当以企业为主,以政府为辅。 政府的劲应当使在哪里呢?我们认为,主要是做好“两个三”,即“三句话”、“三个减”。 所谓“三句话”,第一,是创造好“舞台”,让企业有用武之地;第二,是改造好“环境”,特别要在控制好总量和调整好产业结构与产权结构上使劲;第三,是提供好“条件”,主要是要让国企也能做到轻装上阵。 所谓“三个减”,其一是要尽量为国企减少历史债务;其二是要尽量为国企减少历史债务;其二是要尽量为国企减少社会负担;其三是要尽量为国企减少富余人员。 政府为国企做好上述“两个三”的文章,说到底就是要为国企“脱困”,卸掉“包袱”,平等“入市”。 国有企业作为“脱困”的主角,又如何使劲呢?首先要弄清楚往哪儿使劲;其次,要做到有针对性地使劲。 国有企业之所以成为目前“陷困”的焦点,其原因主要是两条:第一条,是历史的“包袱”重;第二条,是对现实的状况“不适应”。前者主要表现是,承担的改革成本太多,而享受改革的成果太少;后者主要表现则是,面对市场经济的新情况,一些国企管理还是老一套,例如只管效率,不顾效益;只管速度任务,不顾适销对路等等。这就是所谓要弄清楚往哪儿使劲。 很显然,要卸掉重“包袱”,企业自己使不上多少劲;而解决“不适应”的问题,别人代替不了。因此,抓好管理是当前国企搞好“脱困”最主要、最现实的问题。 国有企业目前如何抓好管理呢?显然,不是搞“加强”式,而是应该搞“转化”式。实践证明,越是“加强”式的复制过去的一套管理,越是“不适应”新情况。 搞“转化”式管理,就是要搞管理创新和管理革命,就是要像经济体制那样来一次“根本性转变”。通过“转化”,使企业由适应计划经济体制“在岸上”要求的一套管理,转换成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在海里”要求的一套管理,并在转换的基础上,逐步做到强化或叫加强。 如何抓好“转化”式的管理创新?概括起来,必须解决好三个问题:第一,要明确创成什么样,即方向目标问题;第二,要明确怎么创,即基本思路问题;第三,要明确当前创什么,即主要内容问题。 1、国企管理创新的方向目标是什么? 概括起来说:是要把握“五个要点”;满足“四新要求”;达到“三个转变”;形成“两个机制”;具有“一大特色”。 “五个要点”,是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中实现的“管理科学”应把握的:其一,要把握“两个不同”,它既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科学不同,又与企业管理学史上的管理科学不同;其二,要把握“两个功能”,它既有合理组织生产力方面的功能,又有调整完善生产关系方面的功能;其三,要把握“两个任务”,它既要完成管好“物”的方法性任务,又要完成调动“人”的积极性的任务;其四,要把握“两个重点”,它既要抓住不断降低成本的重点,又要抓住不断提高质量的重点;其五,要把握“两个目标”,它既要实现管理现代化的目标,又要实现管理中国化的目标。 满足“四新要求”:其一,要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要求;其二,要满足现代企业制度的新要求;其三,要满足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后的新要求;其四,要满足买方市场发展趋势的新要求。 “三个转变”又是指什么呢?其一,要完成管理“面向”的转变,即由面向上级和市长的“要我管”,真正转变成面向“上帝”和市场的“我要管”;其二,要完成管理“类型”的转变,即由单纯生产型的管理,转变成生产经营型的管理,再转变成经营生产型的管理,换句话说就是由“以产定销”式的管理,真正转变成“以销定产”式的管理,真正完成由“包销”式到“推销”式再到“营销”式的管理;其三,要完成管理重心的转变,即由管理的“重心在效率”,真正转变到管理的“重心在效益”,而且真正树立起效率必须服从和服务于效益的思想观念。 所谓形成“两个机制”,也就是指形成“以人为本”的两个机制:一是激励机制,二是约束机制。这也是四中全会《决定》明确要求要形成、要建立的,特别是企业经营者的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的形成,更要摆到首位上来。激励机制,当前最主要的是要体现出报酬与其贡献相适应;约束机制,目前最关键的是要做到岗位要求上的尽职尽责。要知道,对于“人”的激励与约束的内容和形式,是要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 所谓具有“一大特色”,这是管理的社会属性所要求的,是指要体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目前人们理解具有中国特色的因素排序是:一、文化传统;二、民族习惯;三、国情现状;四、社会制度等等。 2、国企管理创新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概括起来主要是:搞好“两推”;实行“两看”;抓好“三句话”。 所谓搞好“两推”,一是指要搞好“推倒”;二是指要搞好“倒推”。“推倒”,即要把适应计划经济及其体制的一套管理企业的思想观念“推倒”,转换成为适应市场经济及其体制的新思想观念。“倒推”,即要形成一套适应市场经济及其体制的“倒推”的管理企业的方式方法,也就是类似于企业编制作业计划一样的“倒推法”,并由“成本倒推法”发展为整个企业管理的“倒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