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89(2005)03-0056-05 一、企业文化测量研究兴起和发展的概况 (一)企业文化测量研究兴起的背景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当Ouchi(1981),Deal和Kennedy(1982)等将企业文化的一系列理 论概念、要素和类型及实践案例公诸于世时,企业文化测量的早期研究便已悄然兴起。 究者们提出用于企业文化测量、诊断和评估的模型,继而开发出一系列量表和工具,从 而初步实现了对企业文化进行可操作化的、定量化的评估和诊断,并迅速应用于企业实 践。企业文化测量研究的迅速兴起和发展,与企业文化研究热潮的大背景有关,也与以 一下三方面的基础性研究有关: 1.组织氛围(organizational climate)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Lewin,Lippit和White等便开始对团体氛围(权威型、民主型和自 由放任型)进行研究。之后的相当长时期内,心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者们专注于该 领域,研究成果丰富,为后来的组织文化测量研究提供了理论和方法基础。 2.组织有效性(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对于组织有效性的研究便已经取得相当大的进展。1983年, Quinn和Rohrbaugh提出竞争性价值框架(Competing Values Framework,简称CVF),之 后Cameron,Quinn,Denison和Spreitzer等在此基础上开发出一系列测量模型和工具, 引领了企业文化测量研究领域的主流发展方向。 3.跨文化管理(cross-culturalmanagement) 国家间的竞争和跨国公司的发展,不但是企业文化研究兴起的重要背景,也是跨文化 管理研究发展的推动因素。起步更早的跨文化管理研究,尽管更偏向于人类学研究,但 对企业文化测量研究的促进作用不容忽视。Hofstede便是在前期跨文化管理研究的基础 之上,进行组织文化测量研究。 (二)企业文化测量研究的发展概况 1975年,Harrison首创针对“组织意识”(Organizational Ideology)的测量工具,将 “组织意识”划分为四种类型:权力、角色、任务和自我。此后几年间,Handy,Marger ison等相继开发出系列企业文化测量工具。 在企业文化研究热潮兴起的八十年代,企业文化测量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如Glaser( 1983)根据Deal和Kennedy提出的文化类型开发出的组织文化测量OCS(Organizational Culture Survey)模型,Kilman和Saxton(1983)用来测量行为形式的文化差异测量CGS( Culture Gap Survey)模型,Cooke和Lafferty(1986)的用于测量行为特征的最常用工具 组织文化量表OCI(Organizational Culture Inventory),Sashkin和Fulmer(1985)的旨 在测量组织价值观的组织信仰问卷OBQ(Organizational Belief Questionnaire)等。 这一阶段,企业文化测量研究的方法和理论也开始受到关注。以Schein为代表的研究 者们通过实地观察和调查获得大量的原始资料(实地记录、公司组织的文件和谈话的录 音等),用人类学家与社会学家所使用的方法,来定性地评测组织文化。以Quinn为代表 的研究者们则主张定量化研究,他们认为组织文化可以通过一定的特征和不同的维度进 行研究和测量,其开发的竞争性价值框架CVF为此提供了理论框架。 进入九十年代以来,企业文化测量研究得以深入,成为企业文化的主流研究方向之一 ,并开始呈现出如下特征:借助各类量表和问卷进行定量化研究:对研究成果信度和效 度的实证检验有较高要求;更加重视问卷测量的理论基础;研究面向实践应用,测量、 评估和诊断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这也使得一些测量工具更趋简化和直观。 二、企业文化测量研究已取得的代表性成果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今,企业文化测量研究领域涌现出大批研究成果,特别是研究进 展深入的九十年代,一些成果渐趋成熟并颇具代表性。 1.竞争性价值模型(Competing Values Model,简称CVM) 如前所述,CVF基于的是组织有效性的研究,此类研究主要想回答的问题是:什么是决 定一个组织有效与否的主要判据?影响组织有效性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Quinn等早期的研究发现,组织有效性的研究应从三个价值维度进行,即控制与柔性、 内部与外部、手段与目的,进而建构出一个有效性标准的空间框架——CVF。这一框架 可以用来梳理相关的研究成果,找出组织有效性的核心概念,并且可以指导组织测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