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世纪之交经济与文化“一体化”发展

作 者:

作者简介:
贾春峰(1938-),男,中共中央宣传部研究员,教授,中国市场经济研究会副会长。 中共中央宣传部,北京 100007

原文出处: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内容提要:

在未来时代,“文化力”日益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内在驱动力。科技创新促进新产品开发的速度,也使得现代产品中的文化含量和文化附加值越来越高。文化和科技在投入产出中的贡献率越来越大,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企业的生产和服务更加重视消费者的审美要求。国际间贸易往来和营销活动中的文化融通越来越重要。这些新的变化,都显示出经济文化发展的一体化趋势。


期刊代号:F31
分类名称:工业企业管理
复印期号:2000 年 11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F1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21(2000)04-0068-04

      21世纪正在一步步向我们走来。在企业发展战略中要注重“文化力”的开发,这是由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所引起的。这个发展趋势的一个具有根本意义的表现,就是经济与文化的“一体化”推进。

      1993年在一次学术研讨会上我曾讲过,21世纪的经济赛局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力”的较量。这里所讲的“文化力”,是相对于经济力、政治力而言的。文化力的内涵,既包括科技、教育在内的智力因素,也包括理想、信念、道德、价值观在内的种种精神力量,还包括社会文化网络,以及作用于现实生活的传统文化的力量。对于整个经济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来说,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来说,对于企业发展来说,“文化力”是一种强大的内在的驱动力。

      一、科技创新促使新产品的开发越来越快

      面对21世纪的来临,科技进步会对经济结构和企业发展产生什么影响?这实际上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正在引发一场大讨论。所谓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所谓“公司再造”理论的提出,实际上都是源于科技创新、科技进步的驱动。国际上的有关论著提出,信息和生物技术将使人类的生活和企业发生彻底的变化,企业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必须用新技术来改进产品和提高服务质量,如果固步自封,安于现状,则有被历史淘汰的危险。因此,为了在明天的经济中取胜,今天就要改变你的企业。有人说,微电子、生物科技、新材料工业、民用航空、电话、机器人加机床以及电脑加软件将成为未来几十年的关键性产业。我认为,从企业研究跨入新世纪的发展战略来说不能不关注这样一个趋势,这就是:由于微电子、生物科技、新材料技术、信息化的发展,由于称之为后勤保障体系的革命和绿色文化的兴起,围绕着人的吃、喝、穿、住、行、医、保健这些方面,其产品的开发会越来越快,而科技文化含量随之而大大增加。对企业来说,这将带来一种不断出现、永不会消除的压力。在这种压力和挑战面前,企业只能是永不休止地推动科技创新,促使科技创新转化为产品开发,把智力、知识注入到新产品的开发之中,注入到创立名牌的实践之中,注入到企业管理和服务之中。

      从科技创新带来新产品的开发越来越快的发展趋势中,自然会得到这样几点结论:①企业实施名牌战略的必要性和极端重要性。因为产品开发很快,不是名牌,很难赢得市场份额;而即使是名牌产品,这个“名牌”也不是一劳永逸的。靠“名牌打天下”,这个名牌的内涵也是个流动的、发展的、动态的概念,而一旦停止了科技含量的提高,停止了开发,那就很可能在市场上被别的名牌所取代。②名牌并不等于高档,不等于价格昂贵。许多日用生活品都可以成为名牌产品,如吃、穿、用等都可以不断开发,不断使之成为同类商品中的名牌。③在产品开发中发挥产业群、产业链和科技链相配合的效应。在主业、优势产业的上下游延伸,在相关产业上扩张,而不是盲目扩张。这不仅因为资金问题,重要的是有科技创新的优势问题。④走专业化和特色竞争、特色制胜之路。这也是便于利用科技优势。

      二、现代商品中的文化含量、文化附加值越来越高

      现代商品中的文化含量、文化附加值越来越高,这是本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与文化“一体化”发展趋势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从8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学者开始研究商业文化。商业文化的内涵有四个方面:一是商品文化,二是营销文化,三是商业伦理文化,四是商业环境文化(既包括购物环境,也包括软环境,法规、政策、文化背景等)。而在商业文化体系中起着重要载体作用的是商品文化。这个商品文化,所指的就是商品的文化内涵、文化附加值与文化特色,其中包括商品的构思、设计、造型、款式、装璜、包装、商标、广告等等。它们凝结着一定的文化素养、文化个性和审美意识,展示着一定的文明水平。放眼市场,任何一种有价值的商品,都凝聚着一定的、丰富的文化内涵。正是由于商品所包含的文化特色、文化个性,能促使这一商品在一定的消费区域和消费层次里增值、走俏。这个文化内涵、文化个性、文化特色,实质上构成了商品流通和商品布局的内在依据。而商品的文化含量越大、文化附加值越高,它的幅射能力便越强。现代商品开拓市场的这一趋势,是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合理性的。因为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日益发展,人们也必然会追求精神文化生活的不断提高。

      三、文化、科技在投入产出中的贡献率越来越大

      任何一种商品生产出来,都需要有两种投入:有形投入与无形投入。有形投入又称为硬投入,其中包括能源、资源、人力、财力。无形投入又称为软投入,是指文化、科技等。现代市场竞争,促使有远见和有生命力的企业,都在十分注重降低有形投入,而强化无形投入,即提高文化、科技在投入产出中的贡献率。走出高投入、低产出的误区,必须摆脱扩大外延再生产的老路子,走出扩大内涵再生产、降低有形投入、提高无形投入的新路子。这个发展趋势,要求企业决策必须永不休止地吸纳最新科技成果,把开发“文化力”放在重要位置。

      四、智力优势正在取代传统的自然资源优势

      这就是国际经济学界研究21世纪世界经济走势中所分析的,绿色革命与材料科学革命的兴起已经降低了经济发展过程中自然资源的重要性。拥有自然资源并不一定能够致富,自然资源贫乏也未必是致富的障碍。一场电信——电脑——运输——后勤保障体系的革命使全球资源网得以形成,而且还可以发展出一个世界性的资本市场。这就是说,拥有资本不再是优势,今后只有掌握技术和拥有人才才是真正优势。微电子、生物科技、新材料工业、民用航空、电信、机器人加机床以及电脑加软件被认为是未来几十年的关键产业,它们都可以说是脑力产业。这些产业可以设在地球的任何一处。谁能有效地组织调动人的智力从事上述产业的发展,这些产业就在谁那儿落脚。既然科技创造了人为相对优势,那么,争取人为相对优势就必须要求企业从上到下,每一个层次的职工都具备技能。职工的技能将是21世纪关键性的竞争武器。据世界银行的研究报告,劳动力受教育的平均时间增加1年,国内生产总值就可以增加9%。有这样一种说法:10年前的教育,是今天的经济;今天的教育,是10年的经济。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从对市场经济这个发展趋势的分析中引出的结论,是必须高度重视智力因素、人才培养和教育发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