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有企业过度负债带来的后果 我国国有企业债务包袱非常严重。按照国家经贸委的调查统计,国有工业企业的自有流动资金比例仅7%,资产负债高达70%,贸易服务企业的负债率还要高一些。国有企业不仅流动资金基本依赖银行贷款,新增的相当部分固定资产也是靠贷款形成的。近年来,一些新建的国有企业包括资产上亿的大型企业几乎全部靠贷款建成。我国国有企业不仅负债率高,而且形式单一。企业负债中除了少量是商业信用形成的货款拖欠,主要是银行贷款。对银行净负债占资产比重长期在60%以上。国际标准的企业资产负债率一般为30%,最高不超过50%。与之相比,我国国有企业负债已经大大超负荷,资本负债比例严重失常。 国有企业过度负债经营带来的直接后果是企业经营风险加大,效益失去保障。负债使企业效益出现杠杆效应。过度负债形成硬性财务约束,负债利率高于资产盈利率时,带来的不是财富而是包袱。我国国有企业亏损面大,亏就亏在债务费用上。从某种意义上说,国有企业大面积亏损是资本注入不足的表现。值得指出的是,目前我国银行贷款利率在12%左右,相对可以达到的资产盈利率已经偏高,但剔除通货膨胀因素后的实际利率很低甚至为负。只是由于大部分国有企业作为基础性的工业企业享受不到涨价的好处,却要承担巨额利息负担,因而经营非常困难。许多国有企业也是通货膨胀的受害者。 企业过度负债经营给主要债权人银行也带来了严重后果。本来借贷只对企业资金营运起调剂作用。但由于国有企业资金注入不足,相当一部分贷款成了企业营运的铺底性资金,银行不能按期收回周转,不能流动。信贷资金系经济运行的血液,不能正常周转,是国民经济病态运行的表现。尤为严重的是,一些主要靠负债经营,资本很少甚至没有的企业经营效益不佳,连年亏损,一部分信贷资产已被明亏暗损吞食掉了。我国专业银行不良资产比重之高,已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 企业过度负债经营,还使得经济资源配置失当,效率低。企业负债超过适当规模后,风险加大、借贷变得困难、借贷成本上升。由于过度负债,企业不断增长的必要的资金需求得不到充分补充,致使企业已经形成的资产难以发挥应有的效率。我国国有企业因为更新改造、经营转向、规模扩充,加上物价上涨,所需要增加补充的资金没有资本注入来源,主要靠借贷。在企业负债已经过度的情况下,即便政府干预,银行也难以充分及时满足。国有企业经常在“饥饿”状态下运行,无法创造最佳效益。一些企业把流动资金用于技术改造和增加固定资产以迫使银行增加贷款,更进一步加剧了全社会资金的紧张。另一方面,一些国有企业因为债务过高,缺乏自负盈亏的压力,借贷上的财务软约束突出,缺乏搞好经营的积极性。而政府为保稳定还要求银行为这些企业注入资金,造成资源低效益配置。我国经济资源配置失当有更多的原因,但国有企业过度负债造成的影响不容忽视。 二、国有企业负债过度的原因分析 造成国有企业负债过度的直接原因是1983年“拨改贷”。改革以来,国家对企业不再拨入资本,全部实行银行贷款,而另一方面,企业实现的利润大部分仍要交给国家,企业没有自我积累能力和偿债能力,“拨改贷”资金多数成了历史债务。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到,国有企业过度负债实际上是国有经济的资产经营规模超出国家财力承受能力的直接后果。 国有企业增加资本一靠财政投资,二靠企业本身盈利积累。从80年代开始的改革大大地改变了传统的分配格局,分配给个人的部分加大,留给国家和企业的剩余部分减少。这一方面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一方面也使国家可支配的财力包括财政盈余和国有企业盈利占经济总量的比重大大地下降了。近10年来,国家财政连年赤字,剔除债务收入后的财政收入仅够应付经常性支出,债务收入大多作为新建重点项目的投入,财政基本没有能力为众多国有企业增拨资本。这些年来国有企业亏损面和亏损额也是逐步上升,盈利减少。1993年国有盈利企业实现利润才1200亿元,留给企业的仅占20%,留利中能补充资本的更少,远远不够弥补物价上涨形成的流动资金缺口。还有众多亏损企业的亏损财政不能足额补偿,靠借贷补充。国有企业增加资本的两条渠道都没有来源。所谓“拨改贷”实际上是无款可拨,而把银行贷款作为国家对企业的投入更是理解上的错误。我国国家银行为国有企业提供信贷资金主要源于专业银行对城乡居民的储蓄负债,并不是国有资金。尽管这些信贷资金许多是通过行政手段分配给国有企业的,但实质上是债,企业要对银行,银行要对居民偿本付息。 除了物价上涨因素,企业正常发展需要不断增加资金投入。而国家为了保证国有经济的增长速度和所占的份额,更是有意识地帮助国有企业不断扩充资产经营规模。只是国家增拨资本和企业用盈利补充资本的能力非常有限,只有求助于负债。国家借债,企业借贷,双管齐下。近几年来,我国国有企业为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巨大的财富,资产经营规模也在迅速增长,但按不变价计算的国有企业净资产却增加不多,形成巨大反差。这是因为,国有企业资产经营规模的扩充不是靠资本积累而是靠向银行负债实际是向个人负债的加速增长来实现的。 国有企业所以能够依靠过度负债扩充资产经营规模就在于银行能够依靠居民储蓄的不断增长筹措到巨额信贷资金,而国家又掌握着信贷资金分配的主动权。居民储蓄不断增长,手持现金不断增长。这一方面是由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加上分配格局的改变使得居民可支配的剩余收入迅速增多,而另一方面国有企业发育不够,缺乏投资渠道。如果把国有企业以外的企业统称为民有企业的话,我国民有企业相对于可以利用的投资来源发展得太不够。这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历史上,我国私有企业就没有得到充分发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个体私有企业得到很大发展,但它是作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补充而存在的,发展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限制。集体企业作为民有企业最主要的形式,又因为其产权关系模糊,缺乏利用个人投资的有效方式,不能充分利用居民手中潜在的巨额投资资本。我国城乡居民的闲置资金具有分散、不稳定,需要随时变为生存必要资金的特点,更适合作为金融投资资本。发展国有股份经济,让居民以闲置资金向国有企业参股,则既可以弥补国有企业资本不足,保证国有经济增长,又可以使个人闲置资金变为现实生产力。遗憾的是,已经进行的这一尝试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居民向国有企业入股投资的长期收益还不如储蓄,把注意力都转向了炒买炒卖上。股市成了投机市场而不是投资市场。国有企业依靠过度负债保持了一定的增长速度,避免了国有经济所占比重急剧下降,但这是建立在企业对银行、银行对居民的巨额债务链的基础之上的,潜伏着巨大危机,一旦债务链断裂,整个国民经济都会运转失灵。国有企业依靠负债实现的增长既未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又不能实现国有资产增殖,还造成了国民经济病态运行。所以,有必要认真解决国有企业过度负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