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改革已进入攻关阶段,成为整个经济改革中的重中之重,自然成为热点问题,是全国人民最关注的问题。国企改革这个热点问题顺利推进和解决遇到了一系列重大的甚至带有根本性的难题,二者是紧密结合的,只有难点取得突破,才会推进热点问题的解决。目前想到的,这类难点可分为三类:一是实际困难;二是机制转换上难点;三是企业运作上难点。 一、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的实际困难 国有企业改革难点首先是国企面临的实际困难。这些困难有的是客观环境方面形成的,有的是企业本身造成的,有的是历史原因形成的,有的是现行政策不配套或某种政策不当造成的。其中主要的困难有以下八个方面。 1.买方市场及其给企业带来的困难。各社会主义国家在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期间,商品一直是短缺的,众多消费品实行凭票凭证供应制度。东欧一位经济学家对这种现象给予了理论上的概括,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必然是短缺经济的论断。可是,中国在改革开放不到20年的时间,就走出了“短缺经济”的阴影,市场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市场由长达几十年的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1997年以来工业消费品中,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很多商品已出现积压之势。现在,市场上已无“热货”。买方市场的出现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经济上取得的一项巨大的历史性进步,是市场化改革的伟大成果。但是,买方市场意味着商品销售十分困难,厂家之间、商家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 特别是现有已有300多家国际跨国公司进入了我国市场,占领了我国一大块市场,把国际竞争转移到我们国内,即所谓国际竞争国内化,这更加剧了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因此,产品实现已成为我国企业头号重要问题。提供有效供给,启动各方需求,开拓市场是解决企业销售困难的当务之急。 2.企业面临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大调整的难题。商品销售不畅,除了市场购买力限制外,还有一个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产品不适销对路,主要表现为:产品质量、品种、规格、款式、花色、档次等等,已经不适应已经变化了的市场需求。由于产品滞销,形成了大量积压,很多企业发不出工资、亏损,乃至停业破产。这意味着我们长期走的那条粗放经营的路子已经走到了尽头。产品结构问题是企业组织结构和技术结构不合理的直接反映。企业方面的主要问题是:规模过小而分散,大企业太少,小企业过多,工艺装备落后,专业化水平低,技术水平低,等等。 3.企业负债率居高不下。国有企业债务包袱很重,负债率高达80%以上。其中,不良贷款(指按期还不了的)率为25%;现在中国国有银行的存款近6万亿元,不良贷款绝对额约为14000亿元。真正的坏帐、死帐约为8%—10%,约为7000亿人民币。 4.企业富余人员多,包袱沉重,下岗职工逐步增多。长期以来,国企用人多,长期吃“大锅饭”,形成一个人的活三个人干。企业冗员过多,必然亏损,停发工资,欠发工资。有人估计,铁道部400万人, 有100多万人就足够了;煤矿部门360万人,有100多万人也足够了。 国家统计局对2343家现代企业试点企业进行全面调查,截止1996 年底, 有1406家企业有不同程度的富余职工,总数为87.5万人,占试点企业职工总数的8.7%。由此推算, 国有企业的富余人员大体占国企职工总数的10%以上,1亿1千万国企职工可能富余1500万人。造成国企用人过多,另一方面是重复建设,特别是工业方面的重复建设。造成职工下岗还来自企业经济结构调整中推行技术进步,提高资本有机构成,减少工人,使工人下岗。另外,大批农村劳动力进城,占据了本应由城里人占据的工作岗位。这也是工人再就业困难的一个原因。 5.企业办社会的包袱沉重。企业办社会是统收统支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典型产物。实行市场经济后,国有企业要自负盈亏,因此必须把企业办社会这个大包袱移交给社会,由社会办社会。但是,这是一项花钱的改革。国家财政困难,无力进行巨额拨款。因此,在最近一、二年企业很难卸掉这个包袱。 6.企业严重亏损,亏损额在增加,亏损面在扩大。严重亏损主要集中在八大行业。按工业40大类划分,严重亏损主要集中在纺织、交通运输设备制造、金品加工、煤炭采选、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普通机械制造。这八个行业中,每个行业亏损企业都有100家以上, 合计占到2334家严重亏损企业的54.5%。亏损的直接原因主要有:生产低速度增长;销货不旺,价格下降;出口增幅下降,订单减少;资金不足,贷款困难等等。 7.企业严重缺少经营资金。缺少经营运作资金是企业突出的困难。前一千家国有最大的企业,平均资产负债率为60%,若降至45%,需要投入800亿美元。 8.东南亚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及随后发生的韩国危机和日本经济衰退和金融动荡,对我国经济都发生了一定的影响。首先是外贸出口减少。1998年,对亚洲地区出口下降较多,出口商品价格普通下跌,导致中国出口增幅在1997年高速增长的基础上回落较大。由于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1998年又遇到罕见大洪灾,更加加重了经济困难。针对这些严重的挑战,中央高瞻远瞩,及时决策,制定了扩大内需、增加投资等促进经济增长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具体有五个方面:一是调整投资计划。二是拓宽投资领域。三是增加财政预算支出。四是银行积极发放贷款,增发贷款1000亿元。五是大力拓展消费领域,促进国内消费继续增长。这些措施确保1998年国民经济预定目标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