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随着技术与通讯的发展,先进的技术产品加上迅速高效的信息传输给企业带来无数商机。而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中,企业唯有在最短时间内以最效的方式生产出最能满足顾客需要的产品,才能获得持续的发展后劲。 基于此, 美国管理学家在结合企业间战略联盟(Strategic Alliance )的基础上, 提出了“虚拟企业”(VitualBusiness)的概念,并预言它将成为下世纪管理的主流。 1 虚拟企业的产生背景 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全球网络化,资本、技术、智力的全球“流动”与扩散,企业逐渐趋向“无界”经济。具体表现在以下四点:一是由于市场的深化,企业的竞争愈加激烈,企业的报酬率均趋向于平均利润率,而企业的人员过于富余,出现所谓中层的“橄榄式”结构;二是企业通过互联网以及电信等获取信息技术的提升, 多数企业均利用Internet和局域网,利用MIS、CAD等技术获取信息优势;三是市场异变性增强,顾客购物欲望的个性化和多样化,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企业的规模化和标准化的发展,企业产品不得不依靠项目创意以满足个性化要求;四是工人雇佣的弹性化,传统的“单一就业模式”必须让位于“补丁模式”(patch— work pattern)。这些都是虚拟企业产生的必要条件。 综观管理的三次模式变迁。第一是边际产量阶段,主要是通过数量扩张,求得规模效应。进入工业化时代, 由于边际产量降幅递减, 在Deming博士的PDCA管理理念及日本企业实践的基础上,企业进入了质量阶段,这时产品表现为品种个性化、品质卓越化、服务超值化(于中宁,1977)。这两个阶段主要侧重在产品上。随着信息条件的改善,企业适应性更多将侧重在市场上,依靠自身反应速度,“先下手为强”以获取商机,相应地,原有的官僚式组织必须彻底改造,产品设计周期及制造流程必须进一步缩短,虚拟式组织则应运而生了。 2 虚拟企业的特征 所谓虚拟企业是指有多个项目小组或企业,各自专门负责整个项目的一个子任务块,在自己的优势领域独立运作,并通过彼此间的协调和合作,以达到整个项目的实现。虚拟企业区别于传统官僚式组织的特点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组织结构的变化,虚拟企业内部的管理层级将因对信息流的高度应变性而相应变得扁平化。原有企业由于职能的过分细化,中层管理人员过于庞杂。这样,不明确的分权限度,中层在上下层中的信息传送的有效性以及同级各职能部门之间等都存在一定隔阂。而在“虚拟”企业中,这一问题变得不必要。企业的主管能够直接与每一子任务群进行交互式沟通,并迅速采取应变措施。基于高效的信息传输,各子任务群的目标任务明确化,自主性更大,也就不存在推诿和拒绝等现象。 虚拟企业改造传统企业的另一个方面是改变原有的物流程序,通过信息流重组企业流程。例如技术创新系统,在官僚式企业中,一般流程是:构思——样品试制——中试——产业化——商务开发。这时产品要面对技术开发成功概率P1,还要面对市场开发成功概率P2,由于P1和P2是串联风险,总的产品转化率P=P1×P2, 所以技术创新是一项高风险投资。在实际运作中,人们总是试图降低P1、P2风险,以提高其转化率,而P(P1×P2)仍然很小,有的还造成开发时间的滞后。 在“虚拟企业”中,通过研发与市场子任务组的交互作业,一方面不断改变产品工艺及性能,扩大产品的市场生存空间;另一方面由于市场的牵引力作用,将进一步缩短研发的时间。 特点一阐释了虚拟企业中的控制问题,即由上而下的静态分割的职能管理转变到诸多以过程(process)为主线的项目管理; 特点二强调了各任务块的协作(teamwork)精神,各子任务块的相互阻抗的消失,企业由M型渐渐地转为X型,在“结点”中央平台的控制下,“并联”各子任务块。通过对过程的根本性思考和激进性再设计,使得企业在成本、 质量、 服务、 速度等关键的多元化业绩指标上获得显著改进(M,Hammer & J.Champy,1993)。 表1 虚拟企业和传统企业的比较 传统企业 虚拟企业 组织结构矩阵型 项目导向(project-oricnted) 管理流程接力棒式分段完成交互式合作完成 任务服从上级合作精神 战略实施战略单元(SBU) 战略体系及实施步骤 特征静态性、离散性 动态性、系统性 企业关系竞争环境赢一赢环境 3 关于虚拟式企业的相关问题探讨 虚拟企业改变传统的组织结构,必然导致一系列问题的出现。本文仅就四个问题与读者作一探讨。 3.1 虚拟企业是不是一个法人实体? 从虚拟企业的发展演变看,虚拟模式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企业内部(Intraorganizational)的虚拟, 通过部门间的整合和中层人员的作用弱化,以减少组织对外界的信息中介,加速组织应变力。第二阶段是企业间(Interorganiazonal)的策略联盟, 为了盈利而协调各企业的关系,进行优势分工,这时的“虚拟企业”实际上不是一个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