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实施,政治学和其它学科一样,又一次获得了国家最直接的政策支持和最充裕的资源配置。党的十九大关于“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明确要求,又一次赋予了政治学学科发展繁荣、走向世界一流的活力和动力。值此难得的历史契机,中国政治学应该围绕着“建设什么样的世界一流”以及“怎样建设世界一流”等问题进行充分的思考、研讨以求取共识。这既是中国政治学走向世界一流的逻辑起点,也是其自立自强的现实需求。 一、关于政治学学科建设目标的思考 我们看到,《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在将“世界一流”作为大学和学科建设终极目标的同时,也十分明确地将“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摆到了学科建设的核心地位,强调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之路。故而,中国政治学学科在走向世界一流之始,必须完整准确地理解“中国特色和世界一流”这一对学科建设目标范畴之间的关系。 在学科建设的目标层面思考“中国特色和世界一流”的关系,应该从学科特性、认识论和操作性三个角度切入。 首先,从学科特性的角度看,政治学学科建设尤其要重视对中国特色的打造。在中国社会科学的学科谱系中,政治学无疑是最具制度属性和意识形态色彩的学科。其鲜明的制度属性和意识形态色彩决定了政治学在学科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对中国特色予以比其它学科更高的重视。具体言之,中国政治学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对人类社会政治现象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进行科学的揭示;必须基于中国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国情民情来进行政治价值的探讨;必须针对中国社会政治实践的重大需求来进行政治理论的创新;必须在政治学学科功能——学术研究、人才培养、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等纬度上设定中国标准。从历史发展来看,中国政治学从20世纪80年代初复建迄今30多年来,基本上是在对西方政治学的引介、吸收和运用的过程中成长的。其间除了一些老一代政治学学者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的研究成果之外,大部分研究者采用的是舶来的概念、命题、方法和范式,而鲜有中国特色的原创。自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提出构建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学术体系和学科体系之后,中国政治学界充分认识到了学科发展的这一缺憾并开始了建构中国特色政治学的积极努力。这一努力在建设世界一流政治学的过程中应该得到更自觉的强化而不是削弱。 其次,从认识论的角度看,中国特色和世界一流有机关联,不可以相互遮蔽或彼此取代。具体来说: 第一,在价值层面上,中国特色和世界一流同等重要。从中国特色方面看,政治学学科成果和其它一切社会科学的学科成果一样,唯有本国的,才是国际的;唯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唯有首先对本国的社会政治发展有用的,才有走向世界一流的意义。人类政治学的发展历程昭示:凡是具有世界影响的政治学学科成果均是在回应特定国家和时代的重大问题中产生的;凡是具有世界影响的政治学学者均是因其适时回答了其国家和时代的课题才享誉世界或留名史册的。即便是像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G.W.F.Hegel)那样高度思辨的政治哲学家,在他们的“纯粹理性”和“绝对观念”等抽象外衣之下,也一定是德意志民族的现实利益和新兴资产阶级的现实需求。从世界一流方面看,如果政治学的学科建设仅仅强调本国特色而忽略了世界一流,其学术思维没有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广阔视野,学术话语没有超越个性的共性表达,学术成果没有超越特殊性的普遍解释力,学术群体没有享誉中外、引领创新的名家大师,学术评价没有国际共同的衡量标准,那它可能只是一个自说自话、自娱自乐的孤立存在,永远抵达不了世界一流。政治学作为特定知识体系,其独立性、科学性与合理性等均会受到大大的质疑。所以,政治学应该向着“中国特色”和“世界一流”这两个目标同时趋进,无分先后。 第二,在逻辑层面上,中国特色在先,世界一流在后。所谓“在先”与“在后”的含义是:(1)中国政治学应该首先具有中国问题意识,研究中国政治实践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努力为中国的政治发展和政治文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2)中国政治学应该秉持“西为中用”之宗旨对待西方政治思想和政治文化,“我们既要立足本国实际,又要开门搞研究。对人类创造的有益的理论观点和学术成果,我们应该吸收借鉴,但不能把一种理论观点和学术成果当成‘唯一准则’……对国外的理论、概念、话语、方法,要有分析、有鉴别,适用的就拿来用,不适用的就不要生搬硬套。”①(3)中国政治学应该对悠久厚重的中国政治思想和政治文化中的优秀内涵做现代性的阐释与创新性的转换,推动民族思想成果走向世界并为国际同行所接受,实现其由中国特有到国际共享的自然演变。 第三,在事实层面上,中国特色和世界一流有机融合不可分立。任何学科的知识,都是循着从个别到一般、从特殊到普遍的路径生成的。换句话说,知识总是始于对特殊现象或个别事物的探讨,止于普遍性的解释力和预测力的获得。根据知识形成的普遍规律,我们对中国政治实践的研究,哪怕是对微观的政治现象和政治事物的研究,其最终成果一定要具有以小见大,见微知著或微言大义的学术价值,一定要对同类的政治现象有着超时空的解释力和预测力。这样的研究成果必然会被认为达到了政治知识或政治真理的境界,而不是柏拉图(Plato)所说的“意见”或“洞见”;也必然会引起国内外政治学同行的关注和讨论,最终在平等的沟通交流中占据话语优势,引领相关领域的研究方向。所以,在学科建设的事实层面,中国特色和世界一流和谐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