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D 089;G 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758(2008)02-0145-05 中国网民总数的快速增长已被世界所瞩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7年6月,我国网民总人数达到1.62亿,仅次于美国的2.11亿;而手机上网用户达到4 430万,较2006年同期增长了2.6倍,估计最迟2008年底中国网民规模将超过美国居全球第一。由网民组成的网络社会具有与现实社会不同的特殊性,其政治发生过程和政治影响也较为独特,其中网络政治动员是非常值得关注的网络政治问题。 一、网络政治动员概念的界定 随着网络社会的崛起,“网络的政治力量”逐渐引起了国际组织、国家的关注。一些国家政要纷纷建立自己的“博客”,以此来争取选民的支持,而发端于网络社会的政治动员事件和行为,更是对现实社会政治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 1997年印尼暴乱中发生了残害当地华人的事件,中国网民自发地通过网络号召全世界的华人组织发起声势浩大的网上声讨浪潮,把残害华人的真相告之天下。2004年3月12日,韩国国会通过了弹劾总统卢武铉的动议案,卢武铉被迫停止履行总统职责,互联网上出现了号召网民参加烛光示威的帖子,随即15000人集会谴责国会通过的弹劾卢武铉总统的议案。13日互联网公告栏继续出现动员集会的帖子并有10万人涌上街头。民意调查显示70%的韩国民众反对弹劾总统,要求恢复总统权力。4月15日韩国第17届国会议员选举,卢武铉领导的开放国民党获得半数以上议席,网络政治动员帮助卢武铉渡过了弹劾危机,并由弱势总统变成强势总统。 在2006年台湾地区发起的“倒扁”运动中,网络政治动员也起到了很大作用,网友在网络空间发起了百万人网络签名“倒扁”活动,10月5日发动的“快闪倒扁”活动更是充分运用了网络进行沟通。 通过分析这些典型的网络政治动员事件,我们可以发现现实社会政治事件是网络政治的背景和基础,网络政治是现实社会政治的虚拟技术场域映射形式。然而与一般的社会动员不同的是,网络政治动员的发起者一定具有特定政治目的,其政治原点也来源于现实社会政治生活,但动员的技术传播工具主要以网络技术载体为主,网络赛博空间为其提供了迄今为止最为广阔的虚拟动员广场,政治动员的结果一般最终仍作用于现实社会政治的原点。 据此,我们可以将网络政治动员界定为:网络政治动员是指个人或集团为达到一定政治目的,利用网络传播技术平台,通过传播政治信息在网络社会发起的宣传、鼓动行为,进而影响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政治生活的政治行动过程。 二、网络政治动员的特征 1.使用最先进快捷的网络技术平台,实现最快速和自由的政治传播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使政治传播出现了彻底性的变革,个人可以即时发表新闻式的评论和深度介入政治事件,“博客”的兴起更使政治传播进入“自媒体”时代,强化了交互主体性的特征,实现了跨越时空和国界的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的兼容。 除了用电子计算机上网之外,手机也是人们上网的一个重要方式,手机媒体具有高度的便携性、互动性、网络化以及用户的海量性特征,成为具有通讯功能的迷你型“电脑”,手机媒体成为互联网媒体的延伸。2007年5月,厦门市民通过手机媒体发起了要求政府停止建设高污染工业项目的动员,有数百万市民收到信息,终于促使厦门市政府暂缓了该项目的实施。据国家信息产业部统计,到2007年初,中国手机普及率达每百人35部,已有27.3%的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网络技术的蓬勃发展为网络政治动员行为提供了最为先进快捷的技术实现平台,可以在瞬间影响国内外成千上万网民的政治行为取向。 2.动员发起者可以是组织或个人,并且可以自由隐匿身份 在网络社会蓬勃发展以前,能够发起政治动员的主体一般是国家或政党,因为只有它们才能掌握最充分的政治资源;主流信息传播权力也是由国家垄断的,只有少数的组织和个人才拥有在大范围、远距离发起大规模政治行动的能力,我们目前看到的论述“政治动员”的文献多属此类,例如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一文中指出:“要把战争中的政治动员,变成经常的运动”[1]。 网络传播技术的最大范围覆盖性特征,使政治动员的发动者既可以是特定组织也可以是个人。互联网的低成本、高效率和普及性,从技术手段上打破了国家对大众传媒的高度垄断,普通人有了向全世界传播思想的技术手段和发起政治动员的能力。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说:“在互联网上,没有人可以知道其他人的真正面貌——他们是男性还是女性,或者生活在哪里。”法国后现代主义思想家鲍德里亚也认为,在网络空间里,我们不再是“人”,而是出现在另一个人的电脑屏幕上的信息[2]。现实社会中个人的身份是严格与生命存在一一对应的,这种认证方式具有较强的异质性、区别性和唯一性。网络技术所能提供的身份信息最多只限于区别性上,即虚拟社区中的成员可以通过身份认证相互区分,但没有DNA等强大的与生命相关的异质性。网络为政治动员发起者提供了自由隐蔽身份的选择和可能,从现实来看,很多网络政治动员发起者的身份都是隐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