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的政党思想是个极为复杂的体系,历来是研究者关注的重点领域。在民主宪政的视角下,孙中山有关政党问题的思想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关于立宪政治中政党的作用和政党活动的原则;二是关于政党在实现宪政目标的“革命过程”中的作用,主要集中在他的“训政”时期的“以党治国”论。从孙中山宪政思想的整个体系来看,政党在实现立宪政治过程中的意义要远大于其在宪政体制内的意义。 本文所要讨论的,主要是第一个方面,即孙中山对于政党在民主立宪政治中意义和作用的认识。在我们对孙中山的民主宪政思想体系作完整地考察之后,所得出的结论可能会令人惊讶。尽管孙中山一生的革命实践都与政党有关,其关于政党问题的阐述极为丰富,但孙中山并未认真思考过政党在民主立宪政治体制内的作用问题,政党在其中的位置非常模糊。 一、关于宪政架构内的政党 近代意义的政党是代议民主制度的产物。当人民主权被确立为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取决于人民的同意,投票成为人民表达意志的主要方式的时候,政党这种新型的政治结构产生了。政党的功能首先表现在,它使选举中的政治竞争有序化和制度化,并因此成为了联结选民与政府的一个纽带;其次,作为第一个功能的延伸,在政府体制内部,政党凭藉从选民中间获得的支持力量,在政府决策中发挥作用,是政府内部机制有序运转的潜在的主导力量。 由此可见,政党不是民主内涵的本质要求,但它是民主的价值理念转化为民主的现实秩序的一个必要的中介力量。从理论上讲,民主意味着在国家中,不同的利益主体(个人或集团)通过平等地协商达成妥协,形成共识。但在实际的过程中,这种平等的机会并不必然地达致一个公正的社会,相反,它却因为各个利益主体天然地关心自己利益的倾向,而助长狭隘的个人主义,增加社会的不公正,消弱政府管理的效率,造成社会秩序的不稳定。政党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些问题。政党通过其利益聚合的功能使社会中相互冲突的利益的数量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并形成共识政治的有序机制。从这一意义上说,政党又是社会利益多元化的体现,只有在近代民族国家趋向成熟,政治体系的内聚力“足以容忍政治分裂,并容忍为权力而进行的有组织的竞争”(注:杨光斌:《政治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32页。)时,才有可能产生近代意义的政党。因此,政党与民主制度的关系首先表现为政党与选民之间的关系,选民的支持是政党控制政治权力的资本,国家政治权力是按照选民投票的指向在各个政党间进行分配的,政党则以(部分)选民利益代表者的姿态来行使政治权力。 在孙中山的宪政架构中,我们基本上看不到上述意义上的政党在政制中发挥作用的空间。在其五权宪法思想的早期阶段,他提出要在西方三权分立的基础上,加上两个独立的考试权和监察权。其目的之一,就是为防止西方代议民主模式下政党政治的流弊。他认为“今天的一般共和民主国家,却将国务当作政党所一手包办的事业”。(注:《与该鲁学尼等的谈话》(1906、11、15),《孙中山全集》第1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19页。)由政党主导选举和“政党分肥”不仅会使一些平庸无能者窃据官职,同时也会导致官员的无谓的无度的更迭,更可造成政治腐败。“美国共和党、民主党向来是迭相兴废,遇着换了大统领,由内阁至邮政局长不下六七万人,同时俱换。所以美国政治腐败散漫,是各国所没有的。”(注:《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1906、12、2),《孙中山全集》第1卷,第330页。)而将监察权从三权分立体制下的议会权力中独立出来,也是为了防止议会专制。议会是政党政治的舞台,所谓议会专制就是议会中的多数党专制。孙中山在分析西方三权分立体制时指出,三权分立的学说是孟德斯鸠在总结英国大革命后政治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主张立法、司法和行政三权分立。“但英国后来因政党发达,已渐渐变化。现在英国并不是行三权政治,实在是一权政治。英国现在底政治制度是国会独裁,行议会政治,就是政党政治,以党治国。”(注:《在广东省教育会的演说》(1921、4、4),《孙中山全集》第5卷第492页。) 应该说,早期的五权宪法思想并不是要从根本上推翻代议民主制原理,因此政党在五权宪法体制中仍然应该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活动的空间。但孙中山从他对政府功能的基本诉求出发,并没有肯定政党在民主制度有序化过程中的作用,相反却强调了要抑制政党政治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的问题。 民国建立以后,有过一个短暂的“准宪政”时期。之所以称其为“准宪政”,一方面由于当时社会的各种政治力量,包括同盟会内的一部分人,以为满清既已推翻,民国宣告建立,民主立宪制度便建立起来了。但另一方面,当时民国初建,宪法尚未制订,立宪政治还不能算完全建成。从1912年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之职到1917年护法战争爆发这段时期,孙中山集中发表了大量的有关代议民主制下政党政治原则的言论。一些研究者认为这标志着孙中山政党思想的新的发展阶段。如何看待和评价孙中山这一时期有关政党问题的见解在其宪政思想中的地位?笔者以为应该从孙中山发表这些言论的特定背景和孙中山宪政思想发展的总体脉络来把握。如果从这一角度来衡量,孙中山这一时期的主张带有很强的权宜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