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意义上的政党是西方民主宪政和议会民主的产物,同时也是民主宪政和议会民主的重要标识。易言之,现代政党是随着选举权的普及和政治参与的大众化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但同时,现代政党又是选举权普及和政治参与扩大进程中的主要推动者。在这个意义上讲,政党和政党政治已经成为一种普遍性的世界现象,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和研究。政党和政党政治研究成为政治学研究的传统题域之一,进而又成为现代政治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与此相应的则是各种学术理论和学说、主张层出不穷。本文试图通过文献史考察的方式,对有关政党研究的基本路径和相关成果作一个简要的描述。 一般公认的是,现代意义上的政党组织雏形源于17世纪70年代的英国辉格党和托利党以及此后的美国联邦党和反联邦党(注:《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卷》大百科出版社1995年版第470页。)。随着各国议会斗争的激烈和宪政民主的确立,政党组织开始普遍出现。至19世纪七八十年代,大批社会主义政党的诞生不仅改变了政党社会属性的质谱系构成和政党竞争的政治格局,而且导致政党的组织样式和活动形式开始出现根本性的变化。那种具有明确而具体的政纲、稳固而分化的组织结构、稳定而庞大的党员队伍、统一而严格的组织纪律和丰富多样的组织活动的政党组织形态,就是经由社会主义政党的启发和刺激,经过传统政党的改造和新兴政党的模仿过程而成为现代政党的普遍形式的。(注:Maurice Duverge,Political Parties:their Organization and Activity in the Modern State,London:Methuen,1964,p.32.) 马克思、恩格斯在亲自参与创立社会主义政党的过程中写下的诸多著述,特别是《共产党宣言》、《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以及《哥达纲领批判》等,提出了一整套社会主义政党的学说理论,不仅成为当时及以后社会主义政党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而且成为政党研究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后的马克思主义者,包括列宁和毛泽东等,都在他们创建和领导社会主义政党的活动中提出了诸多理论,进一步丰富了社会主义政党的学说理论。从比较政党研究的角度论之,这些文献以其对政党纲领和意识形态问题、政党及其阶级基础问题以及纲领指导的行动策略问题的关注和阐发而开出了独特的研究理路。 政党问题进入学者的视野并成为学术研究的主题则是随着政党组织的普遍发展而发生的。但相对而言,早期的学术作品主要以单一国家的政党为对象,集中于描述某一政党或某几个政党的历史发展过程及其意识形态立场,因而缺乏必要的分析力度和理论建构。例如洛威尔在1896年发表的《大陆欧洲的政府与政党》(注:A.Lawrence Lowell,Governments and Parties in Continental Europe,1896.)一书,与其说是研究著作,不如说是历史记录更为恰当。其他那些以一国政党为对象的书籍也大体如此。“尽管西方世界几乎所有政党的历史都写成了书籍,但当我们进一步思考政党性质的分析时,却发现这一方面几乎根本就无人涉足。”(注:Robert michels,Political parties:A Sociological Study of the Oligachical Tendencies of Modern Democracy,New York:The Free Press,1962,p.6.) 但这种情形不久就得到了改变。1902年发表了《民主政治与政党组织》(注:M.Ostrogoski,Democracy and the Organization of Political Parties,ed.& Abridged by S.M.Lipset,Tr.F.Clarke,Chicago:Quadrangle Books,1964.)一书的奥斯特罗果尔斯基(1854-1919)堪称从事比较政党研究的第一人。他以分别设卷的方式,比较研究了最早出现政党政治的国家——英国和美国的政党,而且就政党的组织结构及其与民主原则的关系问题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而1911年出版《政党论:现代民主制寡头趋势的社会学分析》(注:Robert michels,Political Parties:A Sociological Study of the Oligachical Tendencies of Modern Democracy,New York:The Free Press,1962.)一书的米歇尔斯(1876-1936),则集中比较了德、法、意三个国家的社会主义政党。他对政党组织的内部问题,如领袖、组织专家和官僚与普通党员的关系,领导机关、管理机构与基层组织之间的关系,政党的组织动员与政治心理变化等等,表述了相当深刻的看法;对不同的政党组织之间的互动关系、政党与政府的问题等等,也有极其精彩的见解。《政党论》因而成为比较政党研究的经典著作,而米歇尔斯在书中所提出的“寡头统治铁律”至今仍是政党研究者争论不休的理论命题。上述两部开创了比较政党研究的著作,从方法论上讲,类似于当代比较政治学所指称的“集中比较”,即选择数量有限的个案,确立相对明确的比较框架并选择共同的比较变量,在丰富的个案资料的基础上展开比较精细的分析。在这个意义上讲,上述两部著作在比较政治学的发展史上也占有极其重要的学术地位。 必须指出的是,尽管这两部著作对后来者有着深刻的影响,但在其问世后的一个时期内却造成了奇特的空白。也就是说,在两次世界大战的间隔期间,在比较政党研究方面并没有出现值得称道的研究成果。究其原因,一是奥斯特罗果尔斯基和米歇尔斯确立了一种后人难以逾越的学术标准;二是他们对政党政治和民主发展所持的悲观态度竟在一定程度上为两次大战期间的事态发展所证实。当时代议制政府的各种危机,至少在现象上是与政党竞争所存在的弊病联系在一起的。这在相当程度上阻遏了有关学者的兴趣和相关研究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