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先秦时期和西方的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政治观属于伦理政治观,政治学属于伦理政治学。伦理和道德是相近得几乎可以通用的两个概念,而在严格意义上二者是有区别的。伦理突出人伦关系和道理等客观性义务准则要求,道德强调个人的行为规范和品德等主观性权利价值自由。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传统文化属于伦理型文化,西方传统文化属于道德型文化。这反映在政治建构上,中国传统致力于政治的伦理性建构,西方传统致力于政治的道德性建构。如梁启超所揭示的:“凡国家皆起源于氏族,此在各国皆然。而我国古代,于氏族方面之组织尤极完密,且能活用其精神,故家与国之联络关系甚圆滑,形成一种伦理的政治。”[1](P4)中国传统把伦理作为政治的目的和手段,其政治的理想形式为伦理国家。西方传统把道德作为政治的目的和手段,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政治思想家都把政治的基础归结为道德,把国家存在的目的说成是追求‘至上的善业’”[2](P4),其理想的政治形式为道德城邦。中西传统伦理政治观的具体异同性,在孟子的伦理国家和柏拉图道德城邦构想中,得到了典型性的体现。通过揭示二者政治构想的异同及原因,不仅有助于了解中西伦理政治观的异同性,也有助于比较中西政治文化的特点。 一、孟子的伦理国家与柏拉图的道德城邦 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国家”的概念是指天下、邦国和家庭的统一体。如孟子所说:“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3](《离娄上》)。孟子以人伦家庭关系来理解国家,把政治关系等同于伦理关系,所要建立的是家国一体的伦理国家秩序,形成了伦理政治观即仁政思想。 仁政的实际根据是“家国一体”,理论根据是性善论。孟子阐发孔子的“性相近”说为“人性善”论,“仁义礼智根于心”[3](《尽心上》),植善于心。孟子不仅把道德与人性善联系起来,使人伦关系出自人性,还突破孔子只重视“仁”而使之缺乏牵制的局限,“仁义”并举,“仁,人心也;义,人路也。”[3](《告子上》)仁的实际内容是“亲亲”,义的实际内容是“敬长”。而礼是仁义的外在表现,智是对仁义的判断。可见,仁为人之内在善心,指向内在心性修养,义为外在规约要求,指向行为规范,这就是孟子所谓的“居仁由义”。并且,“孟子提出了一个过去没有人提出的观点,这就是一切人,从圣人到民都属于同类。”[4](P181)孟子一方面用人性论证了人在至善可能上的平等,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3](《告子下》);另一方面把“仁义”置于圣人和凡人之上,使之绝对化。 仁政源于仁义之心。仁义行于天下,诸事可治。“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3](《公孙丑上》)。不忍人之心就是仁义之心,不忍人之政就是仁政。君王不必讲什么功利,以仁义之心行仁政就可以无忧天下。仁政不仅可以保护王权,取悦于民,而且可以美化社会风气。孟子发展了仁政思想,对仁政进行了完整的论述。首先,仁政的实质在于以民为本。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3](《尽心下》)的思想,得天下关键是得其民。告诫统治者“重民”、“保民”。其次,仁政的根本在于富国裕民。孟子指出:“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3](《离娄上》)得民在于得民心,得心除了在精神上给民以同情安慰之外,主要的是在物质上与民同忧乐。孟子突出强调“制民之产”的重要性,看到了恒产与恒心的关系。他指出:“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3](《梁惠王上》)只有“裕民以政”才会富国强国。再次,仁政的原则是为政以德,行王道。孟子继承了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把君子的仁德看作得失天下的根本条件,指出,“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夫国君好仁,天下无敌”[3](《离娄上》)。孟子反对霸道,主张王道,他说:“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3](《公孙丑上》)。他竭力主张统治者“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3](《梁惠王上》)。再其次,仁政要重视德教、尊贤使能为保证条件。孟子强调“教以人伦”,善教可得民心,“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3](《尽心上》)。孟子告诫君主“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3](《公孙丑下》),自己才能有所作为。 总之,孟子把政治关系解释为伦理关系,把政治目的解释为伦理目的,把政治统治解释为伦理统治。他的仁政说,以及借助仁政的施行而试图建立的政治秩序,具有鲜明的伦理性质,可以概括为“伦理国家”。在这种政治制度中,“君”与“国”一体、“国”与“家”不分,“国”是“家”的联合和扩展,同家一样是一种伦理生活共同体,以伦理为维持手段并以伦理生活为目的,使君主与家长同体,人臣和人子同体,君臣关系与父子关系同构,忠君与孝父合一,政治生活也就是伦理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