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传播、传递、改变和发展的过程,借助学校、家庭、大众传媒等方式完成。传统社会亦有一套传播忠孝节义等伦理道德准则的机制,它由家庭、学校、政治、录用、宣讲、表彰、祭祀等环节构成,为传统政治文化的传承做出了巨大贡献。表彰这一形式极富特色,且至今尤有生命力,故以汉、唐、宋、明、清的褒赠史实为契入点,进行理论分析。 一、表彰的内涵及对象 现代意义的表彰即表扬之意,但起初是“表”和“彰”分别表示:《荀子·大略》载:“武王始入殷,表商容之闾”,商容是殷代贤臣,不受重用,周武王刚取代殷王统治就表扬他;《周书·毕命》曰:“彰善瘅恶”,彰是彰显、褒扬。“表”与“彰”都是为了显贤扬善,二者连用最早见《汉书·武帝纪赞》:“罢黜百家,表章六经”,意为突出,延伸为表扬之意,如《晋书·王导传》载:王导“德重勋高”,“诚宜表彰殊礼”。后世使用表彰时多延用引伸意。历史文献用来表示表扬意义的还有“旌(表)”、“扬”、“嘉”、“褒”、“显”、“励”、“劝”等诸多词语,其意与表彰相近。 古人云:“自古皇王,褒崇勋德”(注:《唐会要》卷45《功臣》。),“崇贤旌善,王教所先”(注:《南史·刘穆之传》。),认为表彰之制自古有之,是教化的首要任务,因此才有那么多的褒赠故事见诸史书野话。那么传统社会是以什么为标准衡量人们当否受表彰的呢? 《左传·僖公十四年》:“以志吾过,且旌善人”;《风俗通·正失》曰:“世俗褒扬,言其德比成王。”显然,“善”与“德”是表彰的依据。在传统文化里,“善”、“德”属伦理范畴,与忠孝节义等同。《周书·毕命》曰:“旌别淑慝,表厥宅里。”孔(安国)传:“表异其居里”;孔颖达疏证:“表异其居里,若今孝子顺孙节妇义夫,表其门闾也”。后世的注点出了表彰对象,即忠臣义士、孝子顺孙、节妇义夫”。地方官说要将“孝子、义夫、节妇为乡里所称者”,“条析以闻”,上报朝廷(注:《宋史·礼志》。);明代叶伯臣认为:“忠臣孝子义夫节妇,视为末而不暇举,所谓宣异德化安在哉?”(注:《明史·叶伯巨传》。)清雍正帝也多次“命举忠孝节义”(注:《清史稿·孝义传》。)。把察举旌表忠孝节义做为政治事务强调,促使人们争做忠臣孝子,义夫节妇。传统社会的表彰不论怎么强化发展,到清末也没有突破忠孝节义组成的衡量框架。 二、表彰在传统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具体运用 表彰忠臣孝子义夫节妇的内容概括为。“生则有旌擢之恩,没则有褒恤之典”(注:《明实录·明孝宗宝训》卷二《褒忠节》。),至于具体形式可谓精彩纷呈,分成以下几类: (一)凝重形象的永恒昭示——牌坊、阙、祠、庙、碑、扁额等建筑形式给人们具体的教谕。 牌坊(又称牌楼)是有柱子像门形的建筑物,刻有各种花纹,正面依据表扬对象镌刻相应的字,如“贞孝”、“忠烈”,采用竹、木、石、砖等材料构建,常立于街旁路口、庙宇陵墓、衙署住家旁。阙,是立在宫庙门前和墓道两旁的石头柱子,一般是两根刻有花纹的柱子分离相对,有的顶上以飞檐相连,类似牌楼,称连阙。扁额,以木材制成,有题字,悬于门楣上方,旧称“榜门”、“表门闾”。以牌坊等建筑表彰形式,昭显人物行为,十分独特,可谓“旌筑之”。(注:《史记·留侯世家》:“表商容之闾”,杨倞注:“表,筑旌之”。)如明神宗诏建表忠祠,褒扬建文忠臣;(注:《明史·方孝孺传》。)汉代孝女曹娥以身殉父,县为之立碑(注:《后汉书·列女传》。);南朝卫敬瑜妻王氏,守节不嫁,刺史嘉其美节,乃起楼于门,题“贞又卫妇之闾”(注:《南史·孝义传》。);清代对累世同居的义门和乐善好施的义行,不仅赐建坊银两,而且赐御书扁额(注:《清会典事例·风教》。)。牌坊、阙、碑等建筑物,不仅是对已逝人物的褒恤,更重要的是它们蕴含的政治伦理能随建筑物的流传而穿越时空,影响后世,促进忠孝节义观的普及。 (二)入彤管理汗青的精神激励——入史列传与赠号赐谥的荣誉吸引。 秉笔直书是史家奉行不渝的原则,“褒贬之词,《春秋》所重”(注:(清)杨士奇编《历代名臣奏议·褒赠》。),对君臣有一定约束力,故“仲尼修《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注:(清)杨士奇编《历代名臣奏议·褒赠》。)。雄彪青史抑或遗臭万年取决于人们自身的表现。忠臣孝子乃表扬对象,史书自然侧重于此,扬忠孝节义而贬不忠不孝不节不义,将各类人等“列于史册,可示将来”(注:《唐会要》卷56。),激励人们向忠臣孝子义夫节妇看齐。如唐代刘感、常达忠勇不屈,帝叹曰:“刘感、常达须载之史策也”(注:《旧唐书·忠义传》。);宋代名臣曹勋上书:“昔太宗皇帝不忘勋臣,犹次序列其传二百四家……欲乞令所在州县,有忠义报国当时,功烈出众所明知者,许缙绅之儒作为传记……州府缴进,宣付史馆”,(注:《历代名臣奏议》卷284 《褒赠》。)清代表扬循良之吏也采取“宣付史馆立传”的方式(注:《清史稿·循吏传》。)。目的是激劝人们看齐。 谥或号是封建时代对有特殊地位的人死后追加的称号,《晋书·刘毅传》云:“谥者行之迹,而号者功之表”,是盖棺而论的评价,有美恶之分。赞美忠臣的谥号常见的有:忠节、忠烈、正节、端肃等,如唐代郭子仪薨亡,谥“忠武”(注:《唐会要》卷45《功臣》。);宋代张克戬力抗强敌,谥“忠确”(注:《宋史·忠义传》。)。对孝节义行为突出的人,政府也有赐号,如“孝义之门”、“贞女”等,当然,这种赐号不及忠臣谥号使用普遍,但其人虽殁,赐号永存的效果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