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少奇对制定和实施新中国教育方针的贡献

作 者:

作者简介:
吕小蓟 中央文献研究室 方晓东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原文出处:
党的文献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1998 年 1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新中国成立后,刘少奇一直十分关心和重视中国教育事业,并为此付出了大量心血。他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建设中,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教育思想,对新中国教育方针的制定、形成、发展和贯彻执行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教育思想。他的许多观点,对我国新时期教育改革与发展仍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废除了国民党政府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教育宗旨,使新中国的教育事业成为人民的事业。新中国第一部大法——《共同纲领》规定了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注:《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一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10~11页。)

      为了贯彻实施这一方针,1949年12月23日至31日,教育部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会议根据《共同纲领》中规定的教育方针,明确了新中国教育工作的方法、目的和任务,指出:这种新教育的方法是理论与实际一致,其目的是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兵服务,为当前的革命与建设服务。会议还指出: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教育,是一个长期奋斗的过程,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老解放区的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合理的成分,借助苏联教育的先进经验来逐步进行。会议强调,发展教育工作要普及与提高并行;老解放区以巩固与提高中小学教育为主,条件许可时作某些发展;新解放区教育工作的关键是争取、团结、改造知识分子,必须坚决地正确执行争取、团结、改造知识分子的政策;对中国人办的私立学校采取维持、加强领导、逐步改造的方针。《共同纲领》中规定的教育方针和这次会议确定的新中国教育工作的方法、目的、发展方向和任务,对改造旧教育,发展新中国的教育事业起了重要作用。

      在这一时期,刘少奇对新中国第一个教育方针的形成和贯彻实施起了重要作用。

      新中国的教育事业,同其政治、经济一样,是在打碎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教育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新中国的教育事业也首先经历了改造旧教育制度的过程。刘少奇对当时旧教育的改造工作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指导。1949年上半年,他多次为中共中央起草有关改革平津学校的教育工作(注:《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十八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版,第134~135页。)和学校收费问题的指示,布置和贯彻有关改革旧教育的方针政策。此外,他还在中共中央进驻北平以后,及受中共中央委派前往天津视察、解决当时天津及周围地区工商业生产下降和混乱的问题时,就教育工作,尤其是工人子弟的教育问题发表讲话,要求各地采取适合自己情况的办法,办好公立、私立和工人子弟学校。(注:《刘少奇论工人运动》,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第321~322页、375页。)根据这些指示,有关地区逐步扭转了工作中的“左”、右偏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顺利贯彻执行《共同纲领》中所规定的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建国初期,各方面的工作十分繁重,国家各项建设工作中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缺乏人才。刘少奇很早就意识到这个问题,并从国家建设的大局出发,提出尽快培养建设人才的思想。还在人民解放战争尚未结束时,他就代表中共中央向全党提出了这一问题。当时,一些大中城市陆续获得解放,各种专门技术人才和管理干部十分缺乏,并且影响到新解放城市接管后的工作。为此,1948年12月21日,他就立即训练和准备大批接管全国各大城市及大工商业的干部问题,为中共中央起草了给各中央局、中央分局的电报,根据沈阳、郑州等城市的经验,提出:“新提拔的产业工人和职员干部,懂得工商业技术的干部,对于接管大城市及大的工商业是很能干和很积极热情的,起了很大很好的作用。而农村工作干部及缺少工商业知识的干部,则对于接管大城市和大的工商业,就有很多困难。为此,我党必须从一切解放区的产业工人和职员中,立即训练、培养和提拔大批的干部,以便能够派遣他们和老干部一起去接管新解放的大城市及大的工商业,并参加党政军民各方面的工作。在一切可能的地方,大批的培养、训练和提拔产业工人和职员干部,已成为目前全党性的迫切的中心任务之一。”(注:《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十七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版,第609~611页。)根据这一指示,各地迅速开展了培训干部的工作,为新解放城市提供了一批急需的管理人员,解了人才缺乏的燃眉之急。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专门人才的需求,已远远超过一两年前接管新解放城市时的程度,人才缺乏的矛盾更加突出。如为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首先要进行地质勘探,根据当时的情况,需要几万名专门人才,但全国懂这一技术的只有160人。由于技术人员的缺乏,在经济建设中也造成了相当大的损失。如在山西榆次修建经纬纺织机械厂时,由于不懂技术,地质情况未勘查好,造成厂房中的180根柱子,有160根下沉和出现裂缝。后来,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采取补救措施,才使建设得以继续。这些由于缺乏技术人员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使刘少奇等中共中央领导人痛心疾首。

      当时,为了解决严重缺乏技术人员和管理干部的问题,在刘少奇的指导下,主要采取了以下几项措施:

      (一)重视和加强职工教育

      刘少奇指出:“要工人阶级站在先进的地位去领导国家,在各种事业中起领导作用,必须首先把他们组织起来,教育他们,使他们觉悟起来,然后才能实现其领导任务。”他强调,要把职工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他指出:要对工人进行广泛普遍的政治教育和技术训练,培养大批顾大局、识大体、有能力的工人。他们可以到政府中去当县长、当区长、当省主席、当部长,还可以到工厂当厂长和工程师。(注:《刘少奇论工人运动》,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380~381页。)此外,他还指出,教育工作者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应把他们组织在一个全国统一的工会里,以团结、教育广大教育工作者,为发展国家的教育事业而努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