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心理辅导始于美国的职业辅导运动。早在1908年,帕森斯就在波士顿创设了职业局,专门辅导青年去认识自己的能力和志趣,以便寻求合适的工作,他也因此而获得了“辅导之父”的美称。这种职业辅导模式,主要是探讨如何把个人特征与职业要求作适当的配合。随着社会的变迁,学校心理辅导的内容也由职业心理辅导扩向学习心理辅导与生活心理辅导领域,辅导的对象也由最初的偏重于“问题学生”,而转向全体学生。通过有效的技术和充满爱心的心理服务,使每个学生有机会获得最充分的发展。换言之,辅导重点不是矫治性的,而是放在了预防性和发展性的层面上。70年代以来,欧美各国的中小学,由于政府重视,加上辅导的价值和功能日益得到社会认可,学校心理辅导发展很快,并建立了完整的辅导体系,由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员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心理服务。学校心理辅导工作已经正规化、制度化,形成了教学、行政、辅导三位一体的体制。 在我国,学校心理辅导的实践始于80年代初,具体操作者大都是兼职的,更缺乏深入的理论研究。因而,根据我国教育的现状,针对目前学校心理辅导发展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从理论与实践上澄清一些模糊认识是很有必要的。 一、关于学校心理辅导内涵的讨论 目前许多教师对心理辅导的基本内涵存有模糊认识,不少人认为只要是花点时间和学生谈谈话,就算是进行“辅导”了。因此,准确理解和把握学校心理辅导的基本理念,是这项工作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 (一)关于心理辅导(或曰“辅导”,下同)的界定 辅导(guidance)一词,主要指学校中教育者对学生的一种协助。关于它的界定,有许多心理辅导理论家作过精辟的阐述。 罗杰斯指出:“辅导是一个过程,其间辅导者与当事人的关系能给予后者一种安全感,使其可以从容地开放自己,甚至可以正视自己过去曾否定的经验,然后把那些经验融合于已经转变了的自己,作出统合。”〔1〕台湾学者吴武典认为:“辅导乃是一种助人的历程或方法, 由辅导人员根据某种信念,提供某些经验,以协助学生自我了解与充分发展。在教育体系中,它是一种思想(信念),是一种情操(精神),也是一种行动(服务)。”〔2 〕香港中文大学林孟平博士也曾作过如下界定:“辅导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一位受过专业训练的辅导员,致力与当事人建立一种具有治疗功能的关系,来协助对方认识自己、接纳自己,进而欣 赏自己,以致可以克服成长的障碍,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使人生有统合并丰富的发展,迈向自我实现。”〔3 〕上述定义主要是侧重点的不同。综合起来,从狭义看,辅导是帮助一个人自助;从广义看,辅导是促进全人的发展,即当事人凭着在辅导中学会的面对难题和解决难题的原则,全面而均衡地发展他的人生。 综合上述各学者的观点,结合我国教育实际,一般认为,学校心理辅导是辅导人员运用其专业知识技能,给学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与服务,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悦纳自己,根据自己的条件,确立有益于个人和社会的生活目标,提高心理机能,消除成长中的烦恼与障碍,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并较好地适应学习、工作及人际关系。由此可以看出,学校心理辅导旨在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而促进其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人格的健全发展。它所包含的特质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第一,辅导是一种民主式的助人自助的过程。每个学生都具有成长与发展的潜能,但有时会遇到阻碍,辅导则是帮助学生学会克服这种阻碍,使其获得良好的成长与发展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辅导者只是协助学生解决问题,而不是替代学生解决问题或替其做出某种决定。 第二,辅导是愉快的合作。它以互相信赖为前提,辅导者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切忌以命令或教训的方式对待学生,而应以诚恳与信任的态度接纳学生,使学生获得受人尊重的体验,进而开放自我。 第三,辅导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即发展性功能、预防性功能和治疗性功能。发展性功能强调的是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这就要依据学生现有可能性,从他们的心理需要出发,为其创造有利的环境和条件,以帮助学生学会解决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增强心理承受能力,获得全面发展。目前国内中小学开展的意志训练、人际关系训练、耐挫能力训练以及职业指导等均属于发展性的心理辅导。预防性功能的侧重点在于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水平。它包括自我观察、自我体验、自我概念、自我评价、自我调节等。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是个体不断社会化的过程,它在个性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学生的感情、意志、行为特征无不受到自我意识的影响和制约。因此,帮助学生提高自我意识水平,使其懂得主动寻求心理支持,以避免由于盲动而造成的失误与焦虑。目前有的学校开展的青春期教育、考前心理辅导等均属于预防范畴。治疗性功能主要是针对学生学习、生活及求职中出现的具体问题,给予直接的心理辅导与咨询。它的服务对象仅限于少数有问题的学生,大多采取个别辅导和小组辅导等方式。对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教师需将其转介到心理卫生部门就诊。 在目前的学校心理辅导实践中,有的中小学热衷于治疗性辅导,只盯着“差生”、“问题学生”,甚至有的学生心理本来很正常,只因一次考试怯场或与同学关系不和或生性活泼爱动,教师就凭主观臆断把其定性为有“毛病”,动辄“障碍”、“疾病”、“分裂”、“多动症”、“孤独症”等。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就是教师不了解心理辅导的特点,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把心理辅导简单地理解为心理治疗。因此,要提高广大教师对心理辅导的认识,懂得心理辅导的重点不在于解决个别问题,而在于使大多数学生的心理都获得良好发展。学校心理辅导应以发展性与预防性为主,以治疗性为辅。美国学生辅导主任协会在其制定的《小学辅导主任的工作》中指出,小学辅导主任必须能够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儿童的潜能,并使其得到充分的发展。对高中辅导主任也提出了明确的任务,指出,发展性的辅导是辅导工作的组成部分,它对学生的成长进行有计划的积极干预,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使其在情感、生计、道德、认识、审美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并促进这些方面综合统一到个人的生活方式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