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教育发展正面临国内外环境的两个大变化:一是高科技迅猛发展和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二是我国正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两大变化给教育发展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思考,需要从理论上研究。从理论上回答清楚这些问题,才能在教育的改革、发展上统一认识,迈出坚定的步伐。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教育领域面临的基本矛盾和解决矛盾的思想前提。 我们理解,教育领域面临的基本矛盾是经济社会发展和老百姓对教育的强烈需求与我们现有的教育供给严重不足(包括规模、质量)的矛盾。从校长到教师都希望教育能够发展、扩张,提高教育质量,但教育自身发展对资源的巨大需求与政府能够提供的经费和高质量的师资供给严重不足的矛盾十分尖锐。教育界从上到下都愿为解决这个矛盾而奋斗,但却没有足够的资源;社会的高期望和国家财力的有限使教育处于困境之中。经济学家认为:没有哪一个有强烈社会需求的部门、行业找不到资金,找不到人来投资、消费;教育有最强烈的社会需求,但是教育却一直处于找不到资金和投资者,这是不是教育体制上、机制上、政策上有问题?我觉得这个看法有道理。要解决这个矛盾,首先要进行观念的创新,来一次思想大解放,从理论上、制度上、组织结构和政策等方面创新。党的十五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允许多种所有制共存,社会主义公有制可以有多种实现形式。思想解放的前提是深刻学习、正确理解小平同志的“三个面向”。因为“教育面向现代化”,实际意味着对17年的教育方针的扬弃,17年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而小平同志讲的是教育面向现代化,这是和我们党的工作重心从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是完全一致的;“教育面向世界”,是讲教育也要对外开放,扩大对外交流,要借鉴世界一切先进经验;“教育面向未来”,是说教育要超前,人才培养要超前于经济发展,眼光要放得远一点。邓小平理论是解决教育问题的理论指导,我们不能就教育论教育,还应该借鉴邓小平同志的经济理论、政治体制改革理论,包括市场经济的许多理论来研究教育,将经济规律和教育规律结合起来,回答这些问题。 二、在教育领域中发展是不是硬道理? 教育如何改革、发展,应该用三个有利于来进行评价。我们过去常常强调资源不足、国家财力有限,教育不能很快发展;强调要遵循教育规律,不能加速发展。应该说教育界的任务是最大限度地满足老百姓的教育需求,因此要调动一切可能调动的社会资源,利用一切可能的办学形式或者投资体制,计划的手段、市场的手段都要用。只要有利于教育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满足老百姓的教育需求,有利于提高整个国民的综合素质,一切手段都可以用,一切形式都可以探索。教育要不要在政策上进一步开放?譬如乡镇企业,小平同志说是农民的一大创造;我们的民办教育可以说是类似乡镇企业的一大创造。如果把几十年来的教育政策反思一下,我们在50年代把所有的私立学校都改为公办教育是不是超阶段?上海解放前一半的高中是私立的,大学三分之二是私立的,都改为公立,政府负担就重了,这对教育发展是有利,还是不利?这些问题如果不在理论上统一认识,改革就很难迈开大的步伐。 三、教育是不是一种特殊的服务产业,是不是基础产业? 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中,明确指出:教育是具有全局性、先导性的基础产业。为什么这样说?第一,教育是生产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和劳动者的行业。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也是决定性的因素。第二、教育的产品——人才和劳动者有很高的“使用价值”,可以创造出比自身培养费用和养活子女费用要高得多的价值,是有投资回报的“产品”,即可以增值。第三、教育又是需要大量投入的行业,投入愈多,产出愈多,完全符合投入—产出的经济规律。基础产业的共同特点是为其他各行各业发展提供基础条件,为其他行业服务,内部效益低、外部效益高。教育为各行各业培养人才,为他人作“嫁衣裳”,对国家对全社会作贡献。教育是政府单纯的福利事业,还是一种有政府补贴的基础产业、知识产业?我觉得这个问题要弄清楚,不弄清楚,那就很难。教育的发展要不要遵循产业经济的共同规律,是不是应该与其它产业实行平等的交换?如果没有等价交换,教育作为服务产业就要萎缩。除了政府补贴一块以外,不足部分应由社会和受教育服务的家庭、个人给予补偿。同时我们自身讲投入产出的平衡,讲资源优化配置,讲效率、竞争和淘汰。 四、经济体制的多种所有制改革与教育体制的办学形式多元化之间有没有共通之处? 教育办学体制的多元化,需要重新认真研究。不少国家和地区有国立学校、公立学校、津贴学校之分,我看都是公立学校的不同表现形式。现在民办学校并不都姓私,更不是姓资,多数恐怕是姓社。因此,民办教育、转制教育在上海多发展一点,并不影响我们的教育以公有制为主体。另外民办教育也要根据政府主管部门统一的培养目标、教育计划办学,它培养人才,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都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即使是私人办的,它也是社会主义教育的组成部分,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教育?怎样办社会主义教育?这个问题要好好研究。我国现在1700亿的教育经费要支撑100万所学校,平均每校只有17万元;2000所高校, 只有300亿,平均每校1500万,怎么办成一流?怎么和人家竞争? 肯定要多渠道筹集教育资源,光靠政府,再增加投入也是不够的。那怎么办?教育要发展,政府只能养一部分,其他无力负担的部分推向社会,推向市场。能下这个决心吗?教育部门自己有这个意识吗?比方说,有5 个儿子,自己只能养3个,那么另外2个孩子只好寄养给别人。说白了,转制就是将部分学校通过其它所有制包装以后,把负担转移给愿意购买选择性教育服务的人,受教育者自己出钱买服务。有的同志怕有些企业家投资民办教育以赚钱为目的,会影响教育的质量,影响教育的形象。我觉得当前的主要矛盾是教育满足不了老百姓的需求,应鼓励企业家来投资教育,多开办一些学校。当然,办教育也是有风险的。一所学校投资了几千万或者一个亿,但如果教育质量不好,人家来了也会走掉。发生这种情况,学校就会关门,投资者就会破产。如果学校办得好,教育质量高,有了规模效益,学校就会有盈余,投资者就会有一定的回报。这样的学校多了,对家长、学生,对社会,对国家都有利,有什么不好呢?如果办学能赚钱,来投资的人多了,导致供求平衡或者供大于求,为竞争入学者,民办学校收取学费、赞助费的标准就会自动下降。也就是说,能长期收大于支的学校(即能“赚钱”的学校),肯定是质量高的学校、有声誉的学校。质量的竞争也会更激烈,对家长和学生也就更有利,又有什么不好呢?